12月26日下午,浙江省委召開全省改進工作作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元旦、春節將至。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過一個廉潔、節儉、務實的節日,確保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省委重申有關紀律規定,要求各地各部門和領導干部嚴格遵守“六個嚴禁”。(據12月27日錢江晚報)
年關也是廉關。每到年終歲尾,各級各地都會召開會議、出臺文件、下發通知,重申或強調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這已經成了一種慣例。當然,節前反腐,給各級各地官員敲敲警鐘、拎拎耳朵,這既是反腐倡廉的需要,也是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關愛和提醒。今年又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貫徹落實的第一年,轉作風改文風,既是中央的要求,更是百姓的呼聲。節前出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禁令要求,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但是,筆者認為,要使務實清廉新風常吹不懈,靠要求,靠提倡,更要靠機制才行。
應該說,無論是中央新近出臺的“八項規定”,還是諸如浙江提出的“六個嚴禁”,絕大多數都是關于作風建設與黨風廉政建設的重申。作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節假日,都必須嚴格按照黨紀條規以及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來要求、規范、約束自己。但是,這邊重申,那邊忘記;這邊強調,那邊違反,往往并不鮮見。就拿“嚴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訪、送禮、宴請等拜年活動”、“嚴禁向上級部門贈送土特產”、“嚴禁違反規定收送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商業預付卡”、“嚴禁濫發錢物,講排場、比闊氣,搞鋪張浪費”、“嚴禁超標準接待”、“嚴禁組織和參與賭博活動”等這“六個嚴禁”來說,顯然是針對了春節前后各種歪風邪氣有所抬頭而特別提出和重申的。但是,這樣的禁令,到底能產生怎樣的約束力,恐怕連發布者都心知肚明。而再剖析一些落馬貪官的墮落軌跡,習慣于利用節日期間收禮、受賄,幾乎成了貪官們的共同“嗜好”。這無疑是給“節前發文反腐”的效果打了一個重重的問號。
“節前反腐”有沒有必要?毫無疑問,當然非常有必要。那么,為什么“節前反腐”總是收效甚微?這除了與有些官員頂風違紀,不把有關禁令要求當回事,習慣于“我行我素”,搞“老子天下第一”外,說到底,還是制度的執行力不夠,或者說,轉作風、反腐敗的體制機制沒有很好建立健全。一些官員,工作中早已習慣了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本位主義等詬病還沒有完全消除,常常是發個文、開個會,就萬事大吉。而更加嚴格意義上、更加細化可操作的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很少建立或沒有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還是落實在文字上、文件里、口頭中的多,更加嚴厲嚴格嚴肅的落實與執行并沒有做到。如此一來,“節前反腐”,也便淪為了“畫餅充饑”,成了形式主義的翻版。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轉作風、反腐敗,歸根到底還要建章立制,依規而行。沒有規范作約束,好行為難成好習慣;沒有制度作保證,好作為難免“一陣風”。事實證明,任何一件事情,善始易,善終難。要做到善始善終,僅靠好愿望、好要求不行,必須要靠有效管用的制度。當前要讓轉作風、反腐敗形成長效機制,就要堅決執行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不打折扣,不搞變通。各級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確保中央和地方各項規定要求的貫徹落實。為方便接受群眾監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公布舉報電話,設立舉報郵箱,認真受理和查處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切實轉變作風,把原本打算用來相互走訪拜年的時間和精力騰出來,用到訪貧問苦上,用到解決群眾困難上,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信賴。要扎扎實實做好涉及民生的各項工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感受百姓冷暖,體會群眾難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實事好事,確保人民群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百姓的夸獎。“節前反腐”的最終目的是讓民眾滿意,讓群眾說好。領導干部的作風轉沒轉,轉的怎么樣,不是靠干部自說自話的,必須讓老百姓來評價;反腐倡廉的效果如何,也不是“畫餅”式地發個文、開個會就達到的,也必須讓老百姓去感受。否則,與其說是改進作風、聯系群眾,還不如說拿百姓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