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妗
2024年11月12日08:55 來源:《瞭望》
◇新質生產力所包含的新質態要素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的質變躍遷程度,進而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要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躍升程度。
◇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回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順應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現實需要。
◇只有進一步圍繞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領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才能以更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更加有效的務實舉措,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部署落到實處。
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的比亞迪長沙雨花工廠,機械臂進行車身焊接作業(2024年3月21日攝)。 陳思汗攝/本刊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
新時代呼喚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有力指導了生產力發展實踐,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強國建設呼喚新質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式現代化依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首先要求提高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最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和我國實際國情,作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論斷和戰略部署。2023年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系統闡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義與發展要求;2024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特征、發展方式和戰略任務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闡釋,為我們以什么樣的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
新質生產力所包含的新質態要素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的質變躍遷程度,進而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要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躍升程度。
從勞動者的因素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在科技創新推動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質勞動者包括引領科技進步、創造先進生產工具的創新型人才,以及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技能型人才等。
從勞動資料看,勞動資料在新技術、新產業等的作用下發生質變。由知識形態的科學技術轉化而成的生產工具,在勞動資料中起主要作用,成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也是區分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當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制造設備等全新的物質技術融合應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進一步解放勞動者,拓展生產空間,提高勞動效率,推動生產力躍上新臺階。
從勞動對象看,勞動對象的范圍和領域在科技創新推動下發生重要變化。得益于科技創新廣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速度加快,大至天體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為勞動對象,實踐中出現了數智化設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勞動對象。物質形態的高端智能設備、數據等非實體形態的新型生產要素,釋放出巨大生產效能并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量。
強國建設呼喚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化了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新質生產力回應時代之變
縱觀人類歷史,生產力質態的每一次演進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每一次空前提升和進步,都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加速人類社會變革。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回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順應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現實需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夯實強國建設物質技術基礎的客觀需要。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無論是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還是建成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都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都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靠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只有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產生更多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才有可能真正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從而夯實強國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進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我們正在經歷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培植、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高速發展時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它不僅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也能在實踐上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出現。我們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重要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引領科技發展取得革命性突破,進一步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開拓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為核心的強國建設新局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
放眼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引發國際分工重大調整,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方面投入,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面對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的困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全球競爭優勢,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圍繞強國戰略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只有進一步圍繞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領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才能以更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更加有效的務實舉措,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部署落到實處。具體來看,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強國建設應重點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圍繞制造強國建設布局科技創新。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努力實現優勢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就建設制造強國作出重要論述。
這些重要論述,為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一方面,推動傳統制造業產能優化和結構升級。避免將傳統產業簡單理解為“低端產業”和“過時產業”,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和數智技術改造,通過科技賦能和產業升級推進傳統制造業產業模式、組織模式變革。
另一方面,面向未來產業開拓先進制造業領域。努力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互聯工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開發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等前沿科技和產業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創新突破。同時,堅持因地制宜,加快推動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二是,圍繞質量強國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每一次質量領域變革創新都促進了生產技術進步、增進了人民生活品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質量越來越成為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焦點。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顯著增強”作為質量強國建設的首要目標,這表明以創新為特點、以質優為關鍵的新質生產力是質量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要求促進“新”和“質”融合發展,具體舉措包括: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質量、管理協同創新;促進技術創新力向質量競爭力轉化,以先進標準助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新興產業高起點發展;加快質量技術創新應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廣泛應用;創新質量治理模式,推動質量社會共治,等等。
三是,圍繞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信息化工作。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準確把握信息時代的“時”與“勢”,緊密結合我國互聯網發展治理實踐,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網絡強國、怎樣建設網絡強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建設網絡強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推動算力、算法、數據等關鍵要素創新突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全球數字領域標準、規則制定,等等。
四是,圍繞農業強國建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艱巨任務也在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可以應用至農業、農村領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在勞動者方面,讓能夠熟練運用“新農具”的工業勞動者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最活躍的因素,需要構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等。在勞動資料方面,需快速發展新型農業工具,推動智能農業機械設備、智能灌溉系統、農情智能監測系統以及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應用和推廣。在勞動對象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育種技術等對傳統動植物產品進行改良和培育,促進農作物高產化、優質化升級,利用生態修復技術修復退化土壤等自然資源,同時催生新的勞動對象。此外,還應注意新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間的系統性組合躍升,不斷完善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奮進新時代新征程,應不斷強化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強國建設蓄積強大動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人民創造更多福祉。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瞭望》2024年第46期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