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
2024年10月18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
60年前的10月16日,隨著西北大漠騰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鑄就了核盾牌。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鮮明體現。
新中國剛剛成立,新生政權就受到西方有核國家的多次核訛詐、核威脅。為打破核壟斷、抵制核訛詐、應對核威脅,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戰略決策。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通過了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制計劃。他講:“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p>
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的原子彈研制開始起步并向前發展。隨著中蘇兩黨關系出現分歧,蘇共中央于1959年6月20日致電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為了牢記這個日子,黨中央把原子彈工程代號定名“596”,決心要造出“爭氣彈”。1960年6月,中蘇關系徹底破裂,蘇聯單方面撕毀了與中國的全部經濟合作項目協議,撤走全部援華專家。這年七八月,黨中央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提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會議確定了“埋頭苦干,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奮勇前進”的發展方針。黨中央不信邪、不怕壓、勇于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氣魄,極大振奮了全體科技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F在來看,黨中央重點突出尖端技術發展,是一項很有遠見、很有膽識的戰略決策。鄧小平講,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改變新中國命運的“交響樂”,也是數十萬人合奏的輝煌樂曲。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的國防科技工業領導機構,逐步形成大力協同、集智攻關進行“大科研”的局面。
理論設計是研制原子彈4個部分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次,十幾位饑腸轆轆的年輕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計算了一個月,結果卻與蘇聯專家給的數據大相徑庭。朱光亞、程開甲、彭桓武、郭永懷又和科研人員三班倒連續干了3個月,進行了3次計算,數據還是不對。一直到第8次、第9次計算,結果還是照舊!最后,周光召經過反復審核,以他深厚的理論功底一錘定音:蘇聯的數據是錯誤的,中國人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熬糯斡嬎恪睔v時半年,終于摸清了原子彈爆炸過程的物理規律。
理論設計的問題解決后,還有實驗研究、生產制造和現場試驗,這些都需要“千軍萬馬”一起來鳴奏。為加強組織領導和全國大協作,1962年11月17日,黨中央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中央專委成立后,以力爭1964年爆炸原子彈為目標,在全國范圍內組織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個單位組成強大的技術力量投入“爭氣彈”的攻關會戰。
從1962年開始,西北荒漠的金銀灘成為原子彈的“新家”,這就是如今廣為人知的馬蘭基地,代號“221”。為了配合中央決策,世代居住在這的6000多名牧民,舍小家為大家,沒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條件,義無反顧地搬離故土。在中央專委的大力協同下,二機部和中國科學院以及工業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機構“五大方面軍”擰成一股繩,組成全國規模的協作網,先后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全國一盤棋”,匯聚集體的智慧是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的重要經驗。
研制原子彈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系統工程。新中國進入“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需要人“急”,需要才“專”,但現實是“專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夠”。為廣納天下英才,我們黨實行“不管先后,都一律歡迎,一視同仁,而且允許來去自由”,并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宣傳,通過外交手段談判協商,制定各種激勵政策。
海外學子積極響應,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錢三強、程開甲等沖破重重阻力,義無反顧地投入祖國的懷抱。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從蘇聯回國的王淦昌突然在國際物理學界消失了,但在原子彈研制隊伍中出現了一個叫王京的默默無聞的學術帶頭人。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王承書歷盡艱辛回國后,3次被問到能否開辟熱核聚變這一陌生領域、能否轉行從事高濃縮鈾研制、能否為國家核事業隱姓埋名一輩子時,她都斬釘截鐵地答道“我愿意”,并一生為之踐行。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家國情懷。張勁夫曾講,我們靠的是一批從國外歸來的有高度愛國心的科學家,又靠他們帶出一批年輕的科學家,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技隊伍。
黨中央不僅在政策上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也十分關心他們。三年經濟困難期間,為解決科學家們生活上的困難,中央書記處專門開會進行討論,統一考慮解決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具體領導和組織新中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多次表示,要當好勤務員,為科學家服務。他以個人名義向北京、廣州、濟南、沈陽和海軍等領導機關“募捐”,要求盡快撥一批副食品支援項目攻關的科技人員。我們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心情舒暢的局面,大大激發了人才的創新能力。
蘇聯專家曾預言,沒有外界幫助,中國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但是,中國人憑借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和不知疲倦的大腦,因陋就簡、自力更生,攻克了一個個世界難題。
鄧稼先率領理論設計團隊,在一無權威資料、二無實踐經驗的條件下,用手搖計算機、算盤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含辛茹苦、通宵達旦,終于把原子彈的設計輪廓勾勒出來。點火中子源技術研究團隊接受任務時,不僅沒有儀器設備,甚至基本的實驗室都沒有??蒲腥藛T不等不靠,就地用瀝青油氈作頂棚、蘆葦稈抹灰當墻建成實驗室就馬不停蹄地開工了。就是在這樣簡陋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成功捕捉到實驗變化的寶貴瞬間。
在研制原子彈這個長長的鏈條上,還有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建設者們的無私奉獻。在人跡罕至的金銀灘,來自全軍26個單位的5000余名指戰員以3頂帳篷起家,進行“草原大會戰”,很快,一個集科研、生產、生活為一體的核試驗基地就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1999年,《紐約時報》曾以3個版面刊出特稿:中國是憑本事還是間諜來突破核武器發展?于敏指著報道中的一句話——“不用進行間諜活動,北京可能已經自力更生實現了自己彈頭的小型化”對記者說,“這句話說對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開始定的方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