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新技術點亮公共文化空間

2024年09月02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

近年來,許多公共文化空間運用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帶給人民群眾強烈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最是書香能致遠,公共文化潤心田。暑氣未消,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圖書館里一片清涼。走進二樓兒童借閱區,只見幾個八九歲的孩子正在一臺與他們身高相仿的少兒版自助借還書機上熟練地操作。“點擊智慧服務平臺,查想看的書,自己找、自己借,可方便啦!”孩子們高興地說。

作為山東省首家通過電子證照實現借還一條龍服務的圖書館,讀者通過“嶧圖”大數據平臺,便可享受到“館內線上數字化閱讀”“數字朗誦閱讀空間”等多元化服務。“這里不僅環境好,最主要的是通過自助平臺能連接各大圖書館的數據庫,同時還有相匹配的手機小程序。”大學生小陳向記者邊演示邊說。

江西省遂川縣的云平臺,由當地文化館運用新技術搭建,平臺開辟了“匯資訊、享活動、看直播、定場館、看視頻、讀好書、學才藝、趕大集”8個板塊。文化館負責人郭娟介紹:“云平臺有效擴展了輻射寬度、廣度、深度,彌補了人們因工作生活,無法在八小時內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遺憾,讓文化場館永不關門,投入不大,但社會效益明顯,點擊瀏覽量節節攀升。”

數字文化廣場在全國遍地開花,悄然改變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勝安社區通過“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累計建成投用數字文化廣場131處。以社區數字文化廣場為載體,當地打造出城鄉居民交流、互動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怡鄰廣場”“鄰里劇場”等文化品牌紛紛涌現。

科技賦能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間為民眾提供了公益文化、全民閱讀等多種服務,社區圖書館、社區美術館、社區影劇中心等主題文化空間應運而生。以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為例,中心初步建成“6+8+6”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居民可以獲得生活書店、學習中心、藝術學校、運動學校、光影走廊等品質服務。

我國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廣大農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文化館和博物館超1萬家,鄉鎮影院銀幕超1.2萬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超3.35萬個,近20萬家農家書屋提供數字閱讀服務。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新技術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廣泛應用,為群眾精準匹配了文化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切實保障了人們的文化權益。文旅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長安大學教授金棟昌表示,大數據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可極大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效能,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空間在日常運營中的細節難題,實現高效、精簡、協同。

(本報記者 謝云開 韓業庭)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