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一個偉大的時代

——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徐偉新

2024年08月23日08:28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鄧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偉大的一生,他對黨、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對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功勛彪炳史冊、永勵后人。”“鄧小平同志的歷史功勛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是深刻的、長遠的。”

時代通常指稱人類歷史發展因社會性質不同形成的不同階段和社會形態,同時也指稱同一“大時代”中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具有重要歷史影響,往往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者標志性表述命名。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中國當代史上,有這樣一個時代:中華民族以其偉大覺醒開始了一次蓬蓬勃勃的偉大創造和變革,古老的中國又一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向富裕安定的小康生活加速邁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偉大歷史轉折,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了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這是鄧小平為中國開辟的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鮮明特色是改革開放,這個時代的創造者、領導者和推動者是鄧小平。鄧小平睿智地洞察了這個時代的主題變化,把握了時代的發展趨向,找到了順應時代規律的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動力,科學回答了時代之問。在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緬懷紀念他的歷史貢獻,總結這個偉大時代的寶貴歷史遺產,對于走好新時代新征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創造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經歷戰爭硝煙之后,特別是十年內亂后中國經濟瀕于崩潰之時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也是源起于新中國成立、貫穿20世紀到21世紀最強烈的時代之問。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放眼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明顯拉開了。鄧小平說,我們“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978年,中國還有2.5億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戶幾乎占到城鎮總戶數的一半。“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完成革命任務之后根本的歷史使命。“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過改革加快發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用我們的實踐來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解放生產力,就是要“把經濟搞活”,改革開放就是“搞活”。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多年搞的是蘇聯的方式,這是一種僵化的方式,實際上是把整個社會和人民的手腳都捆起來了”。改革首先在農村啟動,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打破了人民公社體制的束縛,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而在城市,探索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改革,給企業松綁,把企業從僵化的體制下解放出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硬是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僵化的計劃經濟中擠出一條縫隙,迎接市場經濟的曙光。同時,為解決知青返城大潮帶來的就業壓力,“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由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被打開一個個缺口,商品市場開始活躍起來。新實踐帶來新認識,在1984年“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提出時,鄧小平認為“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說出了老祖宗沒有講過的話。“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或者是社會主義所允許的。一切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都是違反科學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所不允許的。”在鄧小平引領和推動下,我國開啟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向經濟快速發展躍升、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馬克思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發展史上,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具有高度通約性。然而歷史沒有完全按照理論的邏輯前行,中國跨越資本主義階段進入了社會主義。既然市場是現代社會中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那么在社會主義的中國,能否突破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歷史定論而開啟市場經濟的新實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核心就在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實踐的可能性與現實性。1979年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說,“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1991年他視察上海時說,“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論斷石破天驚。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述中,我們找不到與此對應的理論支撐,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也沒有成功先例。鄧小平以唯物主義的驚人膽識,突破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固有觀念和思維定式,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嶄新視野,刷新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完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所有制組織形式的改革、分配體制的改革,企業管理體制、貿易體制、金融體制、糧食購銷體制、價格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的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等,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解放與創新。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到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元。改革,使生產力發展如地下泉水噴涌而出,中國經濟突然加速躍上了一個新階段。中華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蛻變,實現了一次思想的大突破、大解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完成了一次壯麗的跨越、一次偉大的創造。

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繼續傳遞改革的接力棒,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

又一次中西相遇,中國主動打開大門融入世界

中華民族歷史上有兩次大的中西相遇。第一次發生于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全面敗下陣來,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敏銳地判斷世界大勢,以驚人的勇氣和膽識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內改革的同時向世界敞開大門,中國從封閉半封閉轉向全方位開放。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次中西相遇,是世界上兩大文明的再一次相逢。而這一次相遇將徹底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改變世界史和全球化的西方敘事。中國主動匯入世界歷史,成為世界性中國;世界則因中國的加入而真正開啟世界歷史的一體化進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個體利益的人類共生共在的命運共同體逐步生成,一個超越西方中心論的全球化敘事開始了。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如何認識世界?這是定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中國自身作為的基本前提。1978年鄧小平訪問了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五國。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增強,鄧小平對時代主題作出新的結論。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這個重大判斷成為中國戰略謀劃,推動新型國際秩序建立、新型國家關系建設的基礎性依托。中國徹底摒棄沖突、對抗、殖民、擴張的西方現代化的舊邏輯,向世界展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現代化新圖景、展開現代化敘事新邏輯。

把握住中華民族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認識中國在世界的定位,第二次中西相遇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鄧小平說,“現在中國遇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喪失這個機遇。許多人不懂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機遇,是炎黃子孫幾百年難得遇到的機遇”,“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走進世界,走進全球化,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不可錯失的機遇。我們必須融入世界、抓住機遇,踏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潮頭,主動到世界浪潮中搏擊。第二次中西相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覺醒與戰略主動。

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鄧小平說,“現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0世紀70年代以后,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革命,以科技和經濟為內容的綜合國力較量也日益凸顯。要在世界的博弈競爭中取得主動,必須站上科技發展的制高點。“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而當時的中國“耽誤了一代人的時間,影響了二十年”,中國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中國“人口多、國家大,有自己的困難,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樹立雄心壯志,縮短這種差距。1980年中國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之后開放了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1988年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20世紀末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發展陷入低潮。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毅然南行,給年輕的改革開放事業以有力的支持和推動。到1997年,我國已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全方位、立體式開放的新格局。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打開窗戶到敞開大門,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一步步穩扎穩打、堅毅前行。

中國是國際政治中的“一極”,中國將對世界有很大影響。在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以及發達的農業耕作技術、冶煉技術、造船技術、紡織技術以及茶葉、瓷器等生活用品,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獨特的哲學、生態、人文思想理念,受到西方學者的推崇和贊美。可以說,中國古代文明成就了西方近代文明,推動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是全球化最強有力的初始力量之一。“近代以來,我們的貢獻太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了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國逐漸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鄧小平認為,中國“塊頭大”,中國是多極世界中的“一極”,中國的發展不僅符合中國人民自己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他說,“對人類作出貢獻,我是從兩方面來講的:一是我們擺脫了貧困,表明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做到了這件事,就可以給人類作更多貢獻。這種貢獻,包含對不發達的國家提供如何發展自己國家的經驗,也可以對他們的發展提供比較多的幫助。二是中國每發展一步,就使國際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國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力量”。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經濟,堅持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只要這樣搞下去,旗幟不倒,就會有很大影響”,“這樣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會主義中國將是不可戰勝的”。

幾十年過去了,鄧小平預言成真、希望成真。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正在改寫并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強勁動力源泉。當前,我們正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制度性開放,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各國提供廣闊市場和更多商機。“三大全球倡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國際社會,中國這個“大塊頭”正在成為世界和平、人民福祉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源頭。

180多年前,當中西第一次相遇,魏源成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中西又一次相遇,鄧小平著眼于世界大局和時代大趨勢,又一次睜眼看世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帶領著中國人一起睜眼看世界,并帶領中國人民一起踏上了趕上時代的偉大征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主義中國再認識再出發

人類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一個人保持一種生活方式,如每天定時起床、每天定時運動,堅持20多天就會形成習慣,從刻意而為轉變為自覺而為。“文化大革命”10年之久,對馬克思主義和別國發展經驗僵化的理解,以及對本國實際的僵化認識,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兩個凡是”已然成為人們思考和實踐的桎梏。鄧小平充滿憂患地告訴人們,“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中國要改革開放,要創新發展,要另辟蹊徑,首先需要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一場以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標志的轟轟烈烈的思想大解放,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今天,當我們復盤這段歷史,追尋一個翻天覆地新時代怦然崛起的密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也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就是解放思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前提,成為中國走出一條社會主義新路的突破口。

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簡言之,政治是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文化大革命”之后,破除“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束縛,把人們的思想從各種禁區中解放出來,是開啟一條新路的根本前提,是中國最大的政治。1978年,鄧小平在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三大反思、三條道路與三個再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黨之所以在上個世紀70年代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主要取決于以下3點:一是取決于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取決于對中國發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取決于對國際形勢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其中深刻的教訓是什么?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開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如何盡快縮小差距趕上時代?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歷史從來都是在多樣性中開辟前進道路,在偶然性中實現其必然性。三大反思之后所面臨的抉擇同樣不輕松,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遠見,有三條道路:一是封閉僵化的老路,一是改旗易幟的邪路,一是新開辟的道路。何去何從?鄧小平再一次顯示了超乎常人的睿智,從思想的總開關入手,毅然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三個再認識:對馬克思主義再認識,對社會主義再認識,對資本主義再認識,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態度回到了事物的本來意義上,回到唯物主義的原點上。這樣一場再反思、再選擇、再認識,使他登上了社會主義的思想高峰,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著中國向哪里去,決定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鄧小平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深邃思考和偉大創造。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講了很多,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等。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必須破除離開生產力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念,從根本上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種種空想的界限。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無不是從生產力出發認識社會主義的,是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的。其中最經典的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兩個關鍵詞。

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從時代特征、世界發展形勢以及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為重要的是“一二三”,即“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還有“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戰爭,我們都要一心一意堅決扭住不放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生產力日新月異,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將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發展常態,通過改革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通過開放倒逼推進改革的深化和系統關聯,也將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實踐常態。“‘四個堅持’集中體現在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的現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證。鄧小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成功,關鍵取決于黨的領導,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紀律和戰斗力。同時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發揚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尊重和發揚人民的首創精神,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推進法治政府、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理論和實踐的核心要義。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鄧小平晚年還諄諄教誨,“就是要堅持,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為事實”。

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兩個既區別又密切聯系的問題,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理論實踐。如果把鄧小平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進行綜合考察,還可以概括為“三論”,即貓論、模論和摸論。貓論即生產力理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關于改革標準最簡潔、最經典的表述,從根本上解除了人們對姓社姓資的困惑。模論即社會主義模式論,走出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走一條自己的路,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中最大的亮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擺正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摸論即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放要從時代特征、世界大勢,尤其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其理論底色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認識論和辯證法。貓論、模論和摸論,更加集中地體現了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的要義和理論創造,也更加生動鮮明地體現了鄧小平的思想特色和語言風格。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的最大貢獻。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的最鮮明特色和標志是改革開放,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曰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這個時代理論和實踐的深層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是對當代中國發展的不同維度的指稱,其根本的歷史脈絡、發展走向以及未來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代表著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前途,決定了中國當下的根本走向,是鄧小平偉大創造的集大成,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龐大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工程,包括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鄧小平關于中國發展的創新性思考,是管根本、管長遠的根本指針。在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實現了若干個理論創造,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形成若干個第一次表述: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是非得失的標準;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共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從封閉半封閉轉向全方位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國兩制;中國式的現代化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鄧小平同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歷史為鄧小平留下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結語

無論是否親身經歷過這個改革開放的年代,歷史都會以最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是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大學習時代。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我們再一次觸摸到歷史之大江大河最堅硬的河床,被告誡那些樸素無華卻是亙古不變的常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違背規律,天道幽遠,道法自然。

這是中華民族的大創造時代。擺脫禁錮,實事求是,自主思考,大膽創新,我們就能與時代同行、不負時代,時代造就人,人創造歷史。

這是中華民族的大解放時代。先是從“兩個凡是”的禁錮中走出來,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然后從“姓社姓資”的困惑中走出來,創新人類的市場經濟新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艱難的跋涉。放下手中的鋤頭、榔頭走進考場,曾讓多少多年學業荒廢的青年人無助茫然;全民經商的公司熱、生意熱,使金錢關系迅速滲透社會的各個縫隙角落,一度使道德滑坡;價格體制改革,一時間官倒滿天飛,價格闖關,引發擠兌搶購風潮……

唯其艱難,方顯偉大。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在學習中、在創造中、在解放中、在艱難跋涉中,中華民族收獲了累累碩果,積累了寶貴經驗、物質基礎和理論武裝,而迎接我們的將是奔赴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壯闊的出征。

(作者系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