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08:0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赤田水庫是海南三亞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圖為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治理后的赤田水庫。本報記者 陳昊 攝
從萬米高空向下俯瞰,海南島猶如一塊綠寶石鑲嵌在蔚藍的南海之中。
綠色,是海南的底色,也是海南發展的主色調。“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鼓勵海南省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經驗。”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釋放出深化改革再出發的強烈信號,并對海南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出重要部署,寄予殷切期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海南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國之大者”,持續推進六大標志性工程,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在瓊州大地書寫向綠圖強的生態文明答卷。
從三亞市區一路向東,峰巒疊翠之間,一泓清水橫跨三亞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兩地,這里便是赤田水庫所在地。
赤田水庫是三亞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但水資源量89%來自上游的保亭。曾經一段時間,上游將未經處理的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排入庫區,對流域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兩地曾分別就轄區內水污染問題進行治理,但受限于行政區劃、資源力量等因素,整治效果并不理想,水庫水質甚至出現逐年下降趨勢。
問題所指,改革所向。如何既確保下游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又不至于讓經濟相對薄弱的上游承擔過重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壓力?海南給出了“生態保護補償”的解題思路,全省首個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應運而生。
2021年8月,海南省政府出臺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通過省級統籌、部門協同、市縣聯動的工作模式,創新建立水質、水量、行動3個維度綜合生態保護補償,推動三亞與保亭形成“資源共享、成本共擔、合作共治、互利共贏”的共治共享格局,破解跨區域跨流域生態治理部門各自為政、市縣協調不暢等難題。2023年,赤田水庫取水口平均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Ⅱ類,達標率為91.7%,較2021年上升33.4%。
“赤田水庫是海南省跨市縣河流湖庫和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海南省地域特色和共性問題。”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俊冉告訴記者,赤田水庫流域的改革實踐,從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智慧化監管等多個方面,為海南省內跨市縣河流湖庫和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生態保護補償提供了可參考的成功路徑。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如今,赤田水庫跨區域、跨行業聯合治水的先進經驗,正在海南島逐步鋪開。抱坡溪去污、珠溪河返清……面對一條條成因復雜、久治不愈的“頑固水體”,海南在全域統籌推進治污水、保供水、排澇水、防洪水、抓節水、優海水一體化綜合治理,目前19條城市(縣城)黑臭水體完成治理,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比例達95.2%。
從紅樹林補種、海域及沿岸垃圾清理,到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再到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修復,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海南不斷破解綠色發展道路上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一個又一個“赤田故事”在瓊州大地不斷上演。
“登記單元名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登記單元類型:國家公園;所有權人:全民;所有者職責履行主體:自然資源部;所有者職責代理履行主體:海南省人民政府;登記單元總面積:426853.89公頃……”
2022年12月,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迎來歷史性時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實現登簿,成為全國首個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的國家公園。作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6項標志性工程之首,通過確權登記,公園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圍繞管理體制機制、生態保護修復、科技支撐保障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持續探索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
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添動力。海南以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等6項標志性工程為抓手,有效發揮改革的先導突破作用,充分調動自貿港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堅定不移打造美麗中國海南樣板——
在海南,平均每賣出2輛新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保有量占比分別躍居全國第一、第二位,清潔能源裝機比重由2018年的61.4%提升至78.5%;
頒布實施全國首部“禁塑”地方性法規,系統實施全鏈條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達80.2%,“禁塑”工作領域獲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
全省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新建建筑面積逐年增加,2023年裝配式建筑應用推廣面積占全省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超70%,預計今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比超75%;
通過對建筑綠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廢資源化處理等18個項目改造提升,博鰲近零碳示范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2萬噸降到了每年約470噸,成為國內首個獲得德國能源署零碳運營區域認證的示范項目;
……
標志性工程的探路先行,有力引領海南能源、建筑、交通領域綠色發展轉型,開辟了海上風電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裝配式建筑等產業新賽道,為海南高質量發展之路筑牢生態根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項項改革舉措,在瓊州大地匯聚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強大合力,以改革賦能,海南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每天一早,三亞市崖州區崖城村村民殷詩琳便準時出現在村里的水培蔬菜基地內。基地由當地國有農業平臺公司承租村民土地并建設運營,基地里種植的,是來自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培育的瓜菜新品種。
“水培的蔬菜比起土培的要更嫩更脆更好吃。”說到蔬菜基地帶來的變化,殷詩琳打開了話匣子,如今她在基地務工每天可以獲得一兩百元工資,每年還有土地租金、蔬菜售出分紅等收入來源。更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在腰包越來越鼓的同時,她和村民們吃上了更好吃更實惠的蔬菜,村里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崖州作為南繁育種核心區,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當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在打造“南繁硅谷”崖州“芯”的實踐中,崖州探索形成南繁用地“分時托管”、農地“分時出租”的崖州模式,架起政府與南繁科研單位、國有平臺公司及農民等多方利益連接橋梁。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正是通過因地制宜改革創新,海南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書寫點綠成金的瓊州故事。
通過建立“生態科技特派員”制度,五指山市實現59個行政村農林科技人才全覆蓋,讓當地長期受制于種植技術落后、管理粗放的大葉茶走上了規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世代種茶、采茶、制茶的村民們日子越過越好。
在對項目生態系統價值、產品價值、文化科研價值評估后,海南省首筆“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貸”以零抵押、無擔保的方式,于2023年8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落地。從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連續4年開展GEP核算,到三亞、瓊海、陵水等市縣陸續開展市縣級GEP核算,再到以園區為核算單元,通過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綠水青山的價值正逐步實現從可見可感到可量化、可換算。
改革未有窮期,奮進正當其時。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海南,折射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通過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推進制度集成、機制創新,神州大地將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本報記者 陳昊)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