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2023年01月13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環境改善奇跡。黨的二十大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對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新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一以貫之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政協作為黨領導的專門協商機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具有很多方面的獨特優勢,可以而且應該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智慧力量。
深刻認識新時代10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全面確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方位,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六個堅持”,到“八個堅持”,再到“十個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內涵不斷豐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為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貢獻中國智慧,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制度全面建構。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為標志,加之百余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方案的陸續出臺,覆蓋資源、環境、生態、空間、產業等各個相關領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框架已經形成,特別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等,已經并持續發揮重要的約束和管控作用。同時,包括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等為主體的生態文明體系逐步成熟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合力全面形成。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越來越強烈,全社會對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具有高度共識。另一方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主張正在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認知和自覺行動,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環保工作從過去的“逼我做”“讓我做”到現在的“我要做”“我爭做”,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銳意改革和積極實踐,凝聚起社會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效果全面顯現。新時代10年,我們持續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開展植樹造林和草原保護改良,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霧霾少了,天空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荒山沙漠少了,大地更綠了,景色更優美了;污水橫流少了,河湖更清了,魚鳥更多了。有關調查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持續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事非經過不知難。新時代10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是堅持以下幾點。一是始終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新時代10年,我們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和武裝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指導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這對于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具有決定性意義。二是始終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新時代10年,我們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牢牢把握生態環境關系黨的使命宗旨這一根本要求,層層壓實責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三是始終堅持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新時代10年,我們積極傳承中華文化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態自然觀,既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優秀生態文化,又根據時代要求進行拓展和創新,有力支撐了生態文明實踐。四是始終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完善制度機制并重的原則。新時代10年,我們以最嚴厲的措施,集中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同時更加注重制度建設,著力構建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
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發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并對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戰略部署。新征程上,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艱苦努力的過程。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穩固。我國又向世界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是更加艱巨的歷史任務。新征程上,我們必須以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發揚塞罕壩精神、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堅持勁頭不松、方向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減,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抓落實,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人口、資源、環境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約束條件。我國的人口國情、資源國情、環境國情與先發展起來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是發展的條件“先天不足”,即使相比許多同樣處于經濟追趕階段的國家,也不占優勢。因此,我們的現代化是最難的,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唯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才能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瓶頸約束。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新時代10年,我們在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初步建立起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展望未來,必須進一步補齊制度短板,著力在生態環境治理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更大進展。新征程上,我們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善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深化排污許可制等關鍵政策工具改革,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堅持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已經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要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之間、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和其他相關領域改革之間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確保各項工作形成整體合力。新征程上,要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強化上下協同、部門協調、社會參與,形成工作合力;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落實“三線一單”;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合作,既主動承擔與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國際義務,也要堅決維護我國發展權益。
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智慧力量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作為全國政協生態環境領域的專門委員會,自1998年組建以來,始終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協商議政活動,長期跟蹤并推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天津濱海新區、川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的建設實施,深入開展了氣水土污染防治、推進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國家公園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調研并提出重要決策參考建議。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重點工作,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取得豐碩履職成果。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協商議政。聚焦“國之大者”重點協商,牽頭承辦以“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和“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全國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300余位全國政協常委圍繞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問題集中協商、深入議政,所提多項意見建議被相關工作部門采納。聚焦資源環境領域“小切口”問題精準協商,承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等8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等3場遠程協商會、“在‘雙碳’目標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專家協商會,開展“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力支撐雄安新區發展”等37項專題調研以及“新時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等4項黨外委員專題視察,有關建議為推動落實相關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協商機制。創設流域、區域協商新機制,協調19個省(區、市)政協,推動設立沿黃9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長江經濟帶11省市政協“共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共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研討會兩大流域協商機制,每年圍繞專門主題,協調推動流域各省級政協、相關國家部委開展協商座談,會議成果通過聯名提案等形式上報,有效助推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黑土地保護涉及的黑吉遼蒙4省(區)以及赤水河、環洞庭湖四市一區、京津冀、環秦嶺等流域、區域協商活動,形成覆蓋27個省(區、市)的8大流域、區域協商機制品牌。通過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提案督辦調研等方式,創設提案人、提案辦理單位“面對面”協商交流平臺,對“關于加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適應”的提案等22份全國政協重點提案開展督辦,有力推動協商成果落實。
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緊扣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以協商聚共識、以共識固團結。組織召開 16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及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決策部署。舉辦“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等3場全國政協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增進委員對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政策的理解認同。組織開展10期委員讀書活動,重點研讀《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碳達峰碳中和100問》等,引導委員在學思踐悟中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3200余名委員發言 9萬多條、800余萬字。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組織委員通過發表署名文章、錄制短視頻、讀書活動下基層等方式,宣傳闡釋大會精神,引導社會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上來。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協商議政,開展民主監督,廣泛凝聚共識,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