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8日15: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由國家電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運維的超高壓電網。 |
黨建引領 產業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付 文
青綠的豇豆迎風搖曳,火紅的辣椒長勢喜人。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汭河川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負責人魚金麗忙得連汗都顧不上擦:“這茬菜,又是大豐收,少說也能賣40萬元!”
好收成,離不開崇信縣“紅色領航”設施蔬菜產業鏈黨建聯盟的幫助。今年初,崇信縣推行“一鏈條一聯盟”模式,在蔬菜產業鏈上設立黨委、支部,將13家企業、合作社的28名黨員納入,原本單打獨斗的菜農開始抱團發展。
過去,受種植技術、市場行情等因素制約,當地蔬菜產業難以上規模、賣好價。為此,產業鏈黨委組織“紅色領航幫辦團”成員深入企業“把脈問診”,并從農業部門抽調9名技術員組成技術服務專班。“技術員手把手指導我們改進蔬菜種植技術,免費開展病蟲害防治、咨詢。”魚金麗高興地說。
“一鏈條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蔬菜產業鏈黨委加強產業規劃,指導企業和合作社分類種植特色蔬菜。為破解蔬菜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問題,產業鏈黨委建立了聯席會議等工作制度,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構建起協同推動的組織體系。
為了讓農戶種植效益最大化,產業鏈黨委協調鏈上企業與西安、北京等地大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不久前,社里蔬菜外銷因疫情受阻,通過產業鏈黨建聯盟協調,城區大超市采購我們16噸大白菜、黃瓜等鮮菜,解了燃眉之急。”錦屏鎮華汭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朱來存說。
與此同時,產業鏈黨委還建立了“黨建+市場+經紀人+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了統一的可追溯、高效率線下銷售新模式,讓農民有“賺頭”更有“盼頭”。
截至目前,崇信縣建成11個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6.9萬畝,產值預計達5.54億元。
優化服務 聚合創新動力
本報記者 趙帥杰
機器轟鳴、車輛穿梭,位于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的鑫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足生產馬力。公司董事長黃建忠介紹,得益于新區提供的“保姆式”服務,項目不足6個月便建成投產,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
為工廠搬遷選址,黃建忠坐著動車輾轉奔波數月,最終選擇蘭州新區。黃建忠坦言,新區“一體化、閉環式”的服務讓他安心,“連營業執照都有專人代辦”。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蘭州新區不斷給行政審批“瘦身”。企業投資審批事項由45項精簡至8項,審批時限由120個工作日壓縮至26個工作日,政務服務365天不打烊……蘭州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新區開辦企業從“即時即辦、一日辦結”到“30分鐘辦結”,開辦費用實現“零成本”,市場主體年均增長30%以上。
黃建忠介紹,新區不僅平價配置水電氣路等要素資源、稅費獎勵“不申即享”,還建起完善的“三廢”處理系統,排放的廢污不出園區便能就地處置,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
如今,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精細化工產業正加速集聚。同時,依托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蘭州新區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140多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60多個、技術研發人才上萬名,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十年來,蘭州新區經濟總量從開發之初的不足5億元增長到300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區GDP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制造業投資增長59%,國家級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越發彰顯。
科技賦能 保護文化遺產
本報記者 銀 燕
“白色部分是鹽分,它不斷溶解結晶,砂巖的表層顆粒會脫落。”在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內,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郭青林認真介紹。
這個位于甘肅省敦煌市的實驗室占地1.6萬平方米,可模擬日照、降雨、降雪等各種環境條件。
“在實驗室建立之前,小樣品難以真實模擬自然條件下的劣化過程。”郭青林說,比如,真實環境下,雨水滲入遺址墻體內,又在太陽下蒸發,周而復始。微縮樣品難以模擬出這一過程。而在真實自然條件下測試,需要“天公作美”,得等時間,無法做到試驗條件的重復。相比之下,多場耦合實驗室具有時間可控、變量可控、條件可重復、可足尺模型試驗等優點。
郭青林介紹,足尺是實驗室一個很大的優點,即能將模擬真實長城城墻的試驗墻體推進實驗艙,在不同的艙內模擬四季的環境變化:-30℃到60℃的溫度、5%至95%的相對濕度變化,測試保護加固材料的有效性和耐久性,研究加固材料作用于文物后在風、雨、雪、光照等自然因素作用下的可靠性,為文物的精細化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實驗室正在承擔甘肅省重大專項《砂巖石窟寺防風化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課題研究任務。以該實驗室為依托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多場耦合下土遺址劣化過程及保護技術研究》,在詳細掌握75處遺址遺存現狀的基礎上,正在進行土遺址劣化過程的模擬和科學表征,并將為不同土質和環境的遺址防風化提供解決方案。
郭青林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將以科學理念、科學手段全力把莫高窟保護好,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
移風易俗 弘揚文明新風
本報記者 趙帥杰
王海龍是定西市岷縣麻子川鎮吳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十年來,吳納村建起了白墻灰瓦的新房,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嶄新的教學樓寬敞亮堂。
日子越來越好,彩禮也“水漲船高”。“眼瞅著禮金一路飆漲,有些人甚至跑去貸款。”王海龍決心剎一剎這股歪風。
2017年,王海龍的女兒出嫁,他沒要一分錢,“零彩禮”的做法一下子成為十里八鄉的熱議話題。面對質疑,王海龍沒有理會,還資助女兒女婿進修職業技能。有樣學樣,吳納村風氣變好了,整個麻子川鎮都積極倡導文明節儉的婚嫁新風。
近年來,岷縣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政策,將抵制高價彩禮、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指導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推動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社會共識。
茶埠鎮哈扎村的包東奎,今年初剛剛結婚成家。“雖然媳婦是家中長女,但彩禮僅‘意思’了一下,1萬元就打住了。”包東奎說,省下的彩禮錢,流轉土地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今年收入能翻番”。
如今,低彩禮乃至“零彩禮”在岷縣正蔚然成風,原先講排場、大操大辦的“面子開支”“人情開支”顯著減少,旅游結婚、集體婚禮等“輕量化婚禮”漸漸流行。自2020年以來,岷縣共有6700余戶家庭簡辦喜事,“一碗燴菜辦喪事”也成為新風俗。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將持續治理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減輕群眾‘甜蜜的負擔’,讓文明新風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精神動力。”岷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凱說。
接續奮斗 治沙致富雙贏
本報記者 銀 燕
清晨5點,天剛麻麻亮,郭璽就開著水車出發,和鄉親們一起前往八步沙林場澆樹。
“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這里風大沙厚,沙漠追著人跑。1981年,當地著手治理荒漠,6人主動挺進沙海,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后來被稱為“六老漢”,2019年他們榮獲“時代楷模”稱號。如今的八步沙林場,已從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六老漢”當年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都得有一個孩子接著干下去。傳到郭璽,已經是第三代。郭璽是個80后,曾經在外打工闖蕩。耐不住第二代治沙人、伯伯郭萬剛的“軟硬兼施”,他回到八步沙。
“小時候,我也跟著爺爺、伯伯來過八步沙。”郭璽說,直到自己接手,才明白老一輩人是用命在種樹。“栽下了樹,還要一遍遍澆,可澆了也不一定全成活,造林不見林,讓人心灰意冷。”
“只要有活的,就說明這個沙能治!當年,你的爺爺輩也都是這么過來的,不也造下了20多萬畝林地!”郭萬剛逢空就勸,終于讓郭璽“耐住性子”壓沙種草、平田整地。
近年來,郭璽不斷琢磨壓沙造林的新方法,嘗試采用“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提高了植樹種草成活率。郭璽還盤算著向沙漠要效益——在梭梭樹下嫁接肉蓯蓉、直播銷售林場養殖的溜達雞,他正謀劃開發八步沙文旅資源,實現治沙與致富雙贏。
41年來,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八步沙林場完成治沙造林25.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3萬畝,守護著周邊10萬畝農田,讓全縣風沙線后退了20多公里。“我會繼續堅守八步沙,讓更多的沙漠變為綠洲。”郭璽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7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