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6日10: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贛州國際陸港一片繁忙景象,港口開行的中歐(亞)班列覆蓋中亞五國及歐洲20多個國家。 |
精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 朱 磊
“你們有什么困難和期盼,盡管提。”這是每周五定期舉辦的“高新下午茶”政商茶敘中,江西南昌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的開場白。
“一場茶話會,解決了讓我們焦頭爛額的生產問題。”園區企業美晨通訊負責人吳中軍感慨。
原來,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美晨通訊手機機構件輔料告急。獲悉企業難處后,高新區對癥下藥,派出招商小分隊進行專項配套招商,爭取到模切材料供應商東莞遠鴻公司來南昌發展。高新區特批“綠色通道”,項目從洽談簽約、注冊裝修、設備進駐僅用1個月時間。
2022年以來,南昌高新區多措并舉,不斷完善企業幫扶體制機制,構建了企業從注冊落戶到發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暢通企業訴求渠道,為企業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今年1—5月,在去年高基數的前提下,南昌高新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
西湖區全面實施提升政務服務滿意度、降低企業成本、企業家權益保護、涉企服務優化、作風建設五大專項行動;南昌縣堅持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應,企有所求、我有所為”;安義縣充分利用“財園信貸通”“科貸通”“政商產業貸”等金融產品,避免企業流動資金因貸款到期出現“斷檔”;新建區開發建設“新惠通”惠企政策直通平臺,做到政策兌現全程網辦、不見面審批、一次不用跑……
堅持以制度化的手段全面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南昌組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強化對全市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協調、調度和督促;建立了“每周一例會、雙周一調度、每月一推進”的會議機制和以營商環境評價18個指標責任單位為督導對象的專項督導機制。
好的營商環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南昌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6000億元新臺階,比上年增長8.7%。
移風易俗,弘揚核心價值觀
本報記者 周 歡
走進江西省鷹潭市信江新區周塘村,樹木蔥蘢,流水潺潺。前不久,半年一次的星級家庭評選活動在村里舉行,村民彭銀山一家再次獲評五星家庭,獎品是5棵價值500元的苗木。“去年獎的5棵,今年已經開了花。希望明年這5棵也能開出漂亮的花。”彭銀山高興地說。“我們通過設置移風易俗等考核指標,組織評選,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村支書楊鵬華說。
近年來,鷹潭市以遏制高價彩禮和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為突破口,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減辦、小事不辦;加大對婚介組織、殯葬從業人員等人群的管理,規范登記注冊、政策培訓、職業教育等流程,推行持證上崗。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搭建婚姻介紹所和殯葬服務機構,明確收費項目、標準和服務承諾。鷹潭市還通過組織“傳家訓 立家規 揚家風”、文明家庭評選表彰等活動,將新習俗、新風尚、新文化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移風易俗表面改的是舊規矩,實則改變的是落后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鷹潭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堅持將移風易俗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向善向上、文明守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如今,鷹潭志愿者注冊人數20.3萬人,占當地常住人口比例17.5%;全市67人獲評“中國好人”。
串“鋰”成鏈,打造樣板標桿
本報記者 王 丹
無人噴涂、“熄燈”焊裝,走進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合眾汽車全生態智慧工廠,工業智造的圖景生動上演。基地負責人林偉義說,依托本土豐富鋰礦和頭部鋰電企業,在宜春布局整車制造基地勢在必行。
坐擁儲量豐富的多金屬伴生鋰云母礦,通過技術攻關將鋰云母資源轉化為能與海外鋰輝石相競爭的優質資源。去年以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在宜春分別投資兩大“超百億”項目,行業巨頭紛至沓來,推動宜春在新能源賽道上強勢領跑。從美名遠揚的“贛中糧倉”到越叫越實的“亞洲鋰都”,宜春實現華麗轉身。
深挖“硬資源”,離不開優化“軟環境”。設立50億元的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打造“一企來”平臺,確保企業訴求“接訴即辦”;在全省率先建立“指標長”機制,市領導督辦“政企圓桌會議”上即時收集、反饋的企業問題……“從考察到開工,123天;從建設到投產,不到1年。”企業負責人感慨從“宜春速度”中感受到了“宜春誠意”。
延鏈、補鏈、強鏈,需要平臺和人才的牢固后盾。今年6月,宜春與江西理工大學共建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目前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1家、省級創新平臺23家,著力破解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引進260多位高端研發人才,安排人才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產業人才筑鏈行動”助推“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一項項舉措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宜春市搶抓風口,加快打造“全鏈條、全綠色、全球樣板”鋰電產業標桿。截至5月30日,宜春共有鋰電新能源產業鏈企業1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5家。預計到2025年,全市鋰電產業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
文旅融合,創造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王 丹
仲夏之夜,暑氣蒸騰。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葛仙村景區內眾妙閣廣場上,游人如織。蒙蒙細雨中,近千名游客打著傘、穿著雨衣,駐足觀看水幕電影。
近年來,上饒以文化為引、以旅游為基,出臺《關于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文化和旅游產業鏈“鏈長制”,積極打造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婺源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等五大平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特色文化撬動旅游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今年6月,贛劇青春版《紅樓夢》首演成功,弋陽腔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光彩。近年來,上饒大力推動包括弋陽腔、婺源徽劇、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等49項非遺項目進景區。“在景區開設非遺展館,現場制作、生產、表演、銷售傳統手工藝品,既能增強游客體驗,還能助力非遺保護和文旅消費。”婺源縣文廣新旅局局長方良福說。
與此同時,上饒大力實施文化旅游+農業、工業、體育等,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在德興市,依托礦山遺址、礦冶文化,積極探索文化旅游+工業模式,推出適合不同人群的科普研學游、休閑度假游等旅游產品。在弋陽縣,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新建和改造了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的方志敏足跡園等紅色場館,打造紅色文化教育模式。
目前,全市“大旅游”在建或擬建項目247個,總投資額2435.04億元。在加快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的道路上,上饒行穩致遠。
創新引領,產業壯大升級
本報記者 鄭少忠 楊顏菲
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36.9億元,總量保持江西省第一,不靠海、不沿邊的革命老區吉安市,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集群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打開山門,形成立體交通網絡。昌(吉)贛高鐵、贛深高鐵通車,井岡兒女圓了高鐵夢;井睦、吉蓮等高速公路串珠成線,贛江航道三級通航,金廬陵通江達海……全市鐵路、高速公路、公路通車里程10年分別增長1.81、2.06、1.45倍,為吉安插上騰飛的翅膀。
吉安市緊盯產業基礎薄弱等短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重要戰略,以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倍增升級。聚焦電子信息首位產業,做強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先進材料、綠色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形成以“1+4”工業為重點、數字經濟為內核、高品質旅游為支柱,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由0.59%提升到1.47%。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5.8%和44.3%。
同時,吉安聚焦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目標,豐富旅游產品、拓展旅游業態,將紅色文化與研學旅行、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融合,實現“時時游、處處游、四季游”。目前,一個以井岡山為龍頭,帶動青原、吉州、永新、萬安、泰和、吉水等縣(區、市)一體發展的紅色旅游圈已初步形成。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4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