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升陽 顏珂
2022年07月26日10: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林業局、統計局 |
山海激蕩,非凡十年。
武夷山秀甲東南,而今愈發郁郁蔥蔥;廈門港海天一色,“大廈之門”越開越寬闊;寧德連抱產業“金娃娃”,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變身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站在福建看福建,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實踐圖景波瀾壯闊。
醫改、林改一馬當先,生態文明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簡稱海絲核心區)等多區疊加……站在全國看福建,胸懷大局的“福建擔當”不斷彰顯,勇擔國家使命的先行先試蹄疾步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整體構成福建發展的總遵循、總綱領、總藍圖。八閩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把福建發展放在全國大局中謀劃推進,圍繞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宏偉藍圖,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
機制更靈活
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
龍巖市武平縣捷文村,林間濃蔭沁涼,紫靈芝長勢喜人。“林子長得好,林下產出多。去年僅種紫靈芝一項,收入就有1.5萬元。”村民謝春榮的笑容似盛夏陽光般燦爛。
武平,全國“林改第一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策源于此,20年來不斷深化,讓綠水青山成了廣大林農的“幸福靠山”。
2019年3月10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
醫改、林改,一大批“閩字號”改革經驗走向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海絲核心區,一大批“國字號”探路使命落地福建。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堅持把自身發展置于全國大局下思考、謀劃和推進,立足區位優勢和省情特點,善用改革添動力、開新局。
從優化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到打破“數據煙囪”的省域治理“一網統管”,福建把“放管服”改革與數字福建建設相結合,全力打造“便利福建”。2021年,福建省“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項占比超過98%,辦件平均申報材料和平均耗時分別壓縮至5年前的1/4和1/10。
位于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的元翔空運貨站現場,各類單證電子化,人員交流“零接觸”。實現了航空貨運各環節信息共享的航空電子貨運平臺,讓空運進出口作業效率提高了90%以上。廈門自貿片區,今年7周歲。制度創新的新活力,成就了這片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商務部評定的全國自貿區61項最佳實踐案例中,有5個“廈門樣板”入選;全國143項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舉措中,有30項“廈門經驗”獲全國推廣。
福建既是改革熱土,也是開放前沿。充分發揮地理和政策疊加優勢,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福建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去年,福建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1%,出口增長27.7%,首次突破1萬億元,貨物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福建省進出口總額9713.7億元,同比增長了12.4%。
動能更強勁
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提升
寧德福鼎市,沙埕灣畔,寧德時代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單體項目去年底正式投產。項目預計年產值超千億元,從廠房打樁到首條生產線投產,歷時不過330余天。“福鼎時代”項目的快速推進,折射出寧德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勢頭。
寧德,當年的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如今已成為世界領先的鋰電之都、全球最大的不銹鋼基地,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成色好”、后勁足。2021年,寧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2.5%。
龍頭引領,產業“裂變”,集群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傳承弘揚“晉江經驗”,緊緊咬住實體經濟不放松,做大做強做優制造業。2021年,福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利潤總額居全國第六位,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突破50家,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達21個。
走進位于廈門市同安區的安踏集團智能工廠,跨越3層樓的空中流水線令人眼前一亮。一塊塊衣料通過懸空軌道精準地輸送,實現不同品類、款式、顏色、碼數的服裝在同一條流水線生產。
“當一件衣服還在布料階段,‘智慧大腦’已經繪制出了它的完整數據圖譜。”工廠負責人介紹,數字賦能,工廠的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降低11%。
數字經濟既是經濟新增長點,也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支點。早在2000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就洞察信息科技發展趨勢,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部署。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叮囑:“優化提升產業結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福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雙輪驅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截至目前,福建有超過7.2萬家企業“上云”,實施“機器換工”4萬多臺套;2021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數字經濟已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和新動能。
生活更幸福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落地落實
走進三明市沙縣區夏茂中心衛生院,東街村村民黃元淦開始了例行的康復理療。這位56歲的小吃業主曾因心腦血管疾病引發偏癱,“當年腿都抬不動,如今可以拄著拐杖走,家門口做理療,方便!”
黃元淦的個人健康檔案,就儲存在沙縣區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總醫院為他配備了家庭簽約醫生。
醫改十年,三明一直“在路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不改:從最初的治混亂、堵浪費,到“三醫聯動”“兩票制”“年薪制”等,奮力求解“看病貴”“看病難”;近年來組建緊密型醫共體、實行醫保打包支付等改革,啟動實施全民健康管護體系完善等“六大工程”,繼續解決“看好病”“治未病”。
民有所盼,政有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福州,58座城市山體綠意蔥蔥,107條內河澄波澹澹,總長約125公里的慢行步道串山臨水,讓市民們親山樂水,福州人直抒胸臆:“七溜八溜,不離虎糾(意:福州)!”
在武夷山,鄉村振興的新期盼鼓蕩于丹山碧水間。種生態茶,引智能化生產設備,探索清潔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過去一年多,燕子窠茶農楊文春的茶葉優質率和精制率不斷提升,“鄉村振興新征程,這片小綠葉定有大作為!”
福建始終把群眾的“心頭事”列為黨委政府的“要緊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2012年以來,每年全省財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領域,十年間增長了一倍。2021年,福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4%、1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20,比上年縮小0.06。
生態更優美
推進建設生態省戰略持續深化
莆田木蘭溪,漫步濱溪公園,滿目皆景。
20多年前,這里水患頻仍,當地人談“溪”色變。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推動木蘭溪治理,莆田一張藍圖繪到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系統施策,當年的水患之河,眼下成了莆田人的生態河、幸福河。
福建山海相依,生態優勢獨特。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就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福建省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推進生態省戰略,“清新福建”的名片愈發亮眼。
生態治理,久久為功——
龍巖長汀,當年的“火焰山”,如今的“花果山”。長汀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治山治水寫傳奇。廈門筼筜湖,昔日污水橫流、魚蝦絕跡,而今已蝶變為“城市會客廳”,繪就鷺島“新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2021年,福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位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3年居全國首位。
制度創新,勇探新路——
從率先扛起“黨政同責”大旗,到建立經常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從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在山區和沿海分別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打通“兩山”轉化通道……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勇探新路,按期取得39項重大改革成果,基本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綠色經濟,風生水起——
賞丹霞山鄉、享心靈靜地、探農耕樂園……暑期剛至,三明市泰寧縣際溪村已是游客盈門。文旅、康養等產業齊頭并進,去年村集體收入超過30萬元。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清潔能源裝機比重去年已超50%;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僅林下經濟產值去年就達736億元。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3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