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4日11: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濱海新區圖書館。 |
先行先試謀創新
本報記者 靳 博
“10多年前,航空公司想租賃天津制造的客機,還得跑到國外繞一大圈,用國外的租賃交易模式完成交易。現在在天津東疆綜保區就能搞定。”東疆融資租賃局副局長時金鳳正和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飛機租賃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召開電話會議。
時金鳳介紹,“飛機租賃是很多民航運輸企業引進飛機的主要形式。當時,管委會與海關、外匯、稅務等部門一起探索,在租賃公司引進境外飛機的繳納進口關稅、增值稅等環節率先實現突破。”
“東疆綜保區在企業服務、海關通關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模式。我們這5年引進了45架飛機,開展國內首單直升機經營租賃飛機資產包業務,都是在這里完成的。”南航租賃總經理許峰說。
2011年開始,東疆綜保區先行試點租賃公司享受國家便捷外債通道、飛機租賃進口優惠稅率等優惠政策。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租賃創新示范區。首創保稅進口租賃、出口租賃、跨境轉租賃等,形成40多項租賃創新模式。改革創新中,東疆租賃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租賃資產規模增長至1.3萬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租賃產業聚集區。
東疆綜保區十年蝶變,是天津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創新來自市場需求,改革與開放形成合力。東疆綜保區所在的天津自貿試驗區前不久將市場主體登記注冊由行政許可轉變為行政確認。深入推進改革,天津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天津口岸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由2017年的129.8小時、20.8小時分別壓縮至29.5小時和0.74小時,口岸營商環境躍升至全國領先水平。
黨建引領強基層
本報記者 李家鼎
走進天津市河北區新開河街道芳草園小區,路面整潔、綠樹成蔭,不少居民在休閑區乘涼聊天。
“過去環境臟亂,人們把我們小區叫作‘荒草園’。”65歲的王蘭琴回憶。小區有7棟居民樓、500多戶居民,建成于2000年。先后有3個物業公司因服務不善與居民發生矛盾,無法經營下去。
“根本原因是缺少‘主心骨’。”王蘭琴說,小區業委會成員意識到,只有將黨組織力量滲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切實辦好老百姓的事。
“近年來,我們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強化黨組織對基層治理引領。”芳草園社區黨委書記史偉介紹。
2017年底,在社區黨委支持下,芳草園小區啟動業委會換屆程序,新當選的5名業委會成員中有4名是黨員。
2018年,業委會選聘康順達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服務管理小區。業委會向物業公司派出黨建指導員,幫助其成立黨支部,每個月都會開展一次共建活動。“我們自覺接受業委會監督,年底向社區黨委述職。”物業公司經理劉金柱說,“黨支部在物業公司和居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加強了雙方溝通。”
集中清理建筑垃圾、修好多年不亮的路燈、對坑洼的土路硬化處理、收回常年被私人占用的車棚……多方努力,不到一年,芳草園煥然一新。小區物業費繳納率90%以上,業主滿意率達92%。2019年底,社區黨委授予物業公司“紅色物業”稱號。
2019年,河北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主題為“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多方聯動的社區物業服務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
文化服務潤心田
本報記者 武少民
盛夏時節,荷花飄香。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趙家灣村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在藏書4000余冊的圖書館,孩子們或閱讀兒童繪本,或沉浸在5D投影中感受科技的魅力。“這里還有七彩公益課堂,我最喜歡書法課。”西老鴉口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龐宇宸說。“我們組織了村風家風大家談,討論可熱烈了。”在趙家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趙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董永忠說。
趙家灣村是天津市文化陣地建設的一個窗口。“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配備高標準圖書室、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等,打造成多功能融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董永忠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以來,村里累計開展活動160余場次,村民精神風貌更加向上向善,鄰里之間更加和諧。
“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文化館、圖書館等窗口單位,打造‘100+N’個實踐基地;打造志愿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平臺,更好地滿足了百姓‘15分鐘生活圈’的需求。”寶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負責人說。
近年來,天津文化事業蓬勃發展。85個街鎮和2363個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達標;圖書出版總印數從2016年的6425萬冊增加到2021年的9417萬冊;由900多位文藝家組成文藝志愿服務隊伍,開展文藝志愿服務500余次;自2016年起連續舉辦市民文化藝術節,文化浸潤入腦入心。
從“津味”十足首座相聲文化主題地鐵站,到全國首個“家國情懷·黨風楷模”革命文化主題車站……近年來,天津大力實施“公共文化進軌道”,將黨的歷史、優良傳統、輝煌成就,巧妙地與車站共享空間有機結合,拓展了文化傳播空間。
社會保障惠民生
本報記者 龔相娟
“你看現在這地面都一樣高了,之前衛生間臺階得有一個手機這么高。”天津市和平區朝陽里社區居民李阿姨說,老伴走路不便,衛生間的臺階成了老兩口每天生活必經的“坎兒”。去年,和平區民政局推動適老化改造,解決了老人的這個煩心事。
和平區老舊小區多,室內和小區公共空間一些地方臺階高、無防護、輪椅難進出。按照“一小區一策”“一樓一策”“一家一策”原則,和平區穩步推進適老化改造。室內實施地面臺階拆除,安裝扶手;小區里改造防滑坡道、添置歇腳凳。
天津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00.27萬人。自2020年起,全市范圍推動實施適老化改造工作,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相結合,打造老年友好型居住環境。
配套服務也在同步推進。2019年以來,天津在全市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推動街道社區開設老年人食堂1700多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357個,190萬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務。
針對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區”的愿望,天津在居家養老中心嵌入社區衛生服務站,開通醫保專線。為老年人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就近取藥、臨時特需上門以及康復護理、健康篩查等服務,同時和大醫院建立醫聯體合作。
對于低收入、特殊困難群體,天津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職工大病醫療保險制度,養老、工傷等保險待遇及醫保門診報銷待遇等穩步提高。城鄉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等標準連續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現城鄉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天津用實際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態綠屏織錦繡
本報記者 李家鼎
從位于天津市津南區咸水沽鎮的鑫洋園小區居民劉德光家中遠眺,一片藍綠交織的美景盡收眼底。每天清晨,69歲的劉德光漫步于這片茂林之中,和三五老友相約賞花賞葉,很是愜意。
曾經的咸水沽鎮,海河沿岸的村莊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差。2017年起,天津在“津城”和“濱城”間,選中736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中心城區面積的土地,規劃建設一條綠色生態屏障。劉德光曾居住的北洋村,就位于“綠屏”腹地。
“綠屏”分為一、二、三級管控區,在津南區的一級管控區內,“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田則田”,以“自然、天然、圓潤、野趣”為主基調展開規劃,力爭到2025年藍綠空間占比達90%,森林覆蓋率達25%。
“從來沒有接過這么大規模的造林任務。”津南區農業農村委林業科負責人李煥介紹,津南區曾是“退海之地”,土地鹽堿化嚴重,想開展大規模造林工程,首先要做好土壤改良。
經過近4年努力,津南區共栽下喬木、灌木312萬株,新增造林綠化面積6.4萬畝、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萬平方米。“你看現在的咸水沽灣,林、田、湖交相輝映,生態林錯落有致、色彩分明,已經成了城市居民近郊游的網紅打卡地!”李煥頗為自豪。
氣象部門數據顯示,相較于2017年,2020年津南區相對濕度上升9.6%,綠色生態屏障已使天津中心城區東南部增濕2%。
2016年,作為北洋村老村支書,劉德光帶頭搬進了回遷房。“生態修復利于子孫,咱老百姓沒理由不支持!”劉德光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2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