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中國共青團在這里誕生

2022年04月27日14:50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中國共青團在這里誕生

“中國SY第一次全國大會開幕”會議記錄的第一頁

團一大舊址處的紅砂巖雕塑,上面印刻著共青團入團誓詞、團一大舊址的背景以及革命先賢的肖像。

團一大舊址處的紅砂巖雕塑,上面印刻著共青團入團誓詞、團一大舊址的背景以及革命先賢的肖像。

團一大舊址處的紅砂巖雕塑,上面印刻著共青團入團誓詞、團一大舊址的背景以及革命先賢的肖像。

譚平山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

1921-2021

廣東紅色“物”語

廣州越秀南路與東園橫路交界處,矗立著一座醒目的紅砂巖雕塑。兩個四邊形基座承托著一面招展的團旗,仿佛一本打開的書。

這本“大書”就是“團一大”紀念雕塑,它無聲地提醒我們:謹記歷史,銘記光榮,將“團一大”精神代代傳下去。

在廣州召開的“團一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青年運動史、中國共青團歷史上的重要篇章。今天的“廣東紅色‘物’語”,我們就來聽一聽“團一大”和東園的故事。

一件紅色文物

“中國SY第一次全國大會開幕”會議記錄

張太雷陳獨秀鄧中夏等人的鼓與呼

被寫進這份珍貴的文獻中

“中國SY(英文Socialist Youth的縮寫,即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大會開幕”會議記錄(下簡稱“會議記錄”)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不僅能直觀地幫助我們還原中國共青團創建的早期歷史,重現大會開幕時的珍貴歷史細節,也佐證了中國共產黨對共青團成立的關注和指導。

“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社會革命的歌,所以請諸君三呼‘社會革命萬歲’罷”,1922年5月5日下午1時,在東園廣場上,年僅24歲的“團一大”開幕式主持人張太雷(即“會議記錄”中的“張椿年”)高呼:“我們的標語是:幫助勞工,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

據一些老人回憶,當時的東園廣場,條件其實很簡陋。園內有一座用毛竹搭起的棚子,面積30多平方米,人們平日里用來“講古”和乘涼。團一大開會時,它就被布置成了一個主席臺。

就在這個簡陋的主席臺上,張太雷提出:“社會主義青年團一方面為經濟革命運動,并且幫助中國無產階級,交互訓練而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敢死隊。”在“演講錄”中,這句話的最后三個字本來是“先鋒隊”,后來記錄者在“先鋒”二字上畫了兩個圈圈,改為“敢死隊”。

開幕式上有16位與會者進行了演說。時任中共中央局領導人陳獨秀在題為《馬克思主義兩大精神》的講演中,希望廣大青年“能以馬克思的實際研究的精神研究社會上各種情形,最重要的是現社會的政治及經濟狀況”,“發揮馬克思實際運動的精神,把馬克思學說當作社會革命的原動力”。北方勞動組合書記部代表鄧中夏(即“會議記錄”中的“鄧仲澥”)則說,學生們應當“實際去做勞工運動,要自己投身勞動階級去實行攜手來建設無產(階)級之政府,來創造共產主義之社會。”

從“會議記錄”中,我們似乎可以還原當時會場上的熱烈。演講者黃壁魂說:“以中國來計算,只有廣東可以自由,所以我們竭力起來運動。至于我們女子,現在入團的很少,極希望我們女同志快快起來與男同志合力去奮斗,爭回我們的自由權。至于男同志,我更希望你們竭力幫助我們女同志,打破現在不良的社會,建設一最良的社會,為我們人生造莫大幸福。”團一大代表葉紉芳說:“我更希望大家今日要討論個切實進行的辦法,實地做去……我們應如何努力奮斗,務望社會主義隨處皆得實現,到最后全國實行團結起來,將資本主義根本打倒,將共產主義的社會建設起來,那么我們的目的才算達到。”

一個紅色史跡

團一大舊址

1500名代表來賓出席開幕式

會場充滿節日氣氛“人人笑容滿面”

東園一帶是20世紀初廣州民眾集會和娛樂活動的一處重要場所,也是一系列重大歷史活動的發生地。1919年5月11日,廣州十萬群眾齊集東園,召開“國民大會”,要求取消“二十一條”,嚴懲國賊,這是我國現代史上,廣州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第一次行動;1920年5月1日,穗港工人、學生5000余人在東園舉行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大會,是我國第一次開展國際勞動節紀念活動……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團一大)在廣州東園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正式成立。

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等二人,中共中央局領導人和來賓陳獨秀、彭湃、劉爾崧、張善銘等,及全國勞動大會代表也都出席了開幕式,總人數達1500余人。達林回憶說,當時的會場充滿了節日氣氛,“人人笑容滿面,喜氣洋洋”。

根據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提供的團一大史料之《團一大代表簽名簿》,我們可以確定出席團一大的25人代表名單。他們分別來自團臨時中央部和上海、北京、廣州、長沙等15個地方團組織,代表全國當時的5000多名團員。

“團一大”共開了6天,一共舉行了8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狀況改良的議決案》等文件。5月10日晚上,代表們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了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高尚德(君宇)、方國昌(施存統)、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團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方國昌被推選為書記。至此,中國青年團組織正式誕生。

廣州團市委青運室主任袁衛根告訴記者,“團一大”在廣州舉行,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1922年,全國各地陸續開展恢復和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中共中央局和團上海臨時中央局準備4月在上海召開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建團。3月6日,中共廣東支部領導人譚平山寫信給臨時團中央代理書記施存統,建議“大會的地點,如能夠改在廣州更好,因為比較的自由。”黨、團中央接受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建議,并且全國勞動大會也將在廣州召開,決定將會議延期至5月5日在廣州舉行。

在南下廣州的途中,忍著蚊蟲肆無忌憚的叮咬,張太雷、蔡和森和達林起草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團綱、團章等重要草案,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團組織的第一份團綱和團章。達林記述,完成后大家高興地唱起了《國際歌》,他唱的是俄語,張太雷唱的是英語。

一位紅色人物

譚平山

廣東革命元老

堅持自己做衣服

在“團一大”上,廣東人譚平山以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的身份出席,成為25名正式代表之一。他是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之一。

佛山高明,滄江河畔,文昌塔側,“革命三譚”雕塑巍然佇立。雕塑旁是“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展示了“三譚”為人民、為祖國不懈奮斗的革命歷程和革命情懷。

“革命三譚”指高明籍革命家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1886年9月28日,譚平山出生于廣東高明縣新元坊一個貧寒的縫紉匠的家庭里。家中有五個孩子,譚平山排行老二。父親譚超凡是一個裁縫,母親為人縫補衣服補貼家用。艱辛的日常生活,使得譚平山不得不一邊教書補貼家用,一邊堅持學習。

1917年,譚平山考入北京大學,與譚植棠成為同學。譚平山在陳獨秀、李大釗等的直接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下,參與創辦《新潮》雜志,并于1919年3月25日在該雜志上發表題為《“德謨克拉西”之四面觀》的政論文章,是中國最早介紹《共產黨宣言》的文章之一。譚平山與譚植棠都積極參與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與此同時,在廣州擔任廣東高等師范附中和附屬師范學校老師的譚天度,也參與了廣州聲援北京的五四愛國運動。

1920年7月,譚平山、譚植棠畢業回到廣州。10月,“三譚”等人通過私人籌款,創辦《廣東群報》,積極宣傳新文化思想。1921年,陳獨秀、譚平山、譚植棠等在廣州組建了廣州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離開廣東后,書記一職由譚平山繼任。8月,中共廣東支部成立,書記為譚平山,譚植棠負責宣傳工作。至此,譚平山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徹底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譚平山在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局成員。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作為中共廣東支部書記的譚平山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譚平山又參加領導了南昌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譚平山當選為新中國首任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任職期間,參與處理了“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等重大反腐案件。譚平山的外孫余川廣說:“我外公很小的時候就跟他父親學會了做衣服,一直到他當了監察委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以后,他一直堅持自己做衣服。”這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老革命者的初心。

紅色傳承

雕塑所在的“團一大”紀念廣場,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一帶除了東園橫路,還有東園路、東園后街等地名,均得名于歷史名園——東園。

東園一帶在一百年前,還是江邊淺灘。清末,此地成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別墅,范圍涵括今東園路、挹翠路、越秀南路、東堤三馬路等地,延伸至沿江東路近珠江河畔。因在東濠涌口,園內又有東關水汛、東鬼基等地名,故取名東園。辛亥革命后東園被沒收充公,一度改為游樂場,后來遭受火劫,名園成為廢墟,目前僅留存一座門樓。

對今天的許多人來說,“東園”或許已經是有些遙遠的地名。但“團一大廣場”卻因為地鐵站命名等原因,越來越深入人們的記憶之中。歷史上,“東園廣場上的怒吼”曾經響徹云霄;如今,這里是憑吊先烈,追尋初心的革命舊址;未來,它也必將隨著廣州的發展,隨著中國的前行,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策劃:楊清蒲、周成華、林明 執行:趙東方、余靖 內容統籌:王菁、趙亦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文物圖及部分采訪素材由團市委青運室提供)

(責編:王珂園、溫璐)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