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1日08:25 來源:人民政協報
抗戰時期,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簡稱“西青救”)作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黨的青年運動的領導機關,團結全國廣大青年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隆重成立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把陜甘寧根據地劃分為兩省三特區,共青團中央(當時叫少共中央局)即相應建立了少共陜北省委、少共陜甘省委、少共關中特委、少共三邊特委和少共神府特委,后來又成立了少共陜甘寧省委。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明確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黨的基本策略和任務,會后又采取切實措施推進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使國內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統一戰線工作深入發展的形勢下,為了促使共青團更加適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要求,1936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保安召開,對共青團的改造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做出了《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團中央按照黨中央的《決定》精神,在根據地實施了共青團改造工作。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了各級青救會。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救國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300多人,代表青救會20多萬會員。大會決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作為西北青年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機關,并決定在全國青年救國聯合會成立之前,西北青救會為全國各地青年抗日救亡團體的最高領導機關。大會通過了《目前政治形勢與青年救亡運動決議》和《全國青年救國綱領草案》等文件,確定西北青救會的宗旨是“團結西北和全國青年,建立不分階級、黨派、民族、信仰的青年統一戰線”,其中心任務是“一切為著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而奮斗”。12月,“西青救”將會址移駐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后,又組建了陜甘寧特區青年臨時救國會,以繼續加強對陜甘寧特區青年救亡運動的領導。
全面抗戰爆發后的1938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青委),以加強中央對青年運動的領導。10月2日至7日,陜甘寧邊區第一次青年救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正式成立陜甘寧邊區青年救國聯合會。10月10日至11月21日,“西青救”在延安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選出“西青救”新的領導成員。為了加強各地青年團體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團結和統一,大會成立了中華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這樣,“西青救”、中華青聯辦事處和中央青委三個機構合署辦公、一套班子,形成了以中央青委為核心的全國青年運動的領導機關。
創辦青訓班,為抗日培養軍事骨干
為加強青年干部的培養,1937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準,“西青救”在陜西三原斗口鎮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農場創辦了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對青訓班的創建和發展十分關心。1937年12月,毛澤東在得知青訓班缺少教員后,立即指示中央有關方面在干部力量和經濟方面給予支持,中央組織部從抗大、中央黨校等地方抽調了一批骨干力量前往青訓班,大大增強了青訓班的教學力量。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青訓班敞開大門,充分利用西安是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區域、能夠廣泛接觸各地大批要求抗戰的青年這一優勢,不僅大批接收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來的愛國青年,還在《新華日報》上公開刊登了招生簡章。1938年初,青訓班校址遷往安吳堡。1939年10月5日,毛澤東為安吳青訓班兩周年紀念題詞,朱德接受邀請擔任安吳青訓班名譽主任,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謝覺哉、彭德懷、賀龍等中央黨政軍領導人,都給予了安吳青訓班很高的評價和親切的關懷。
青訓班的校訓是:堅定刻苦,勇敢活潑,民主團結,虛心切實;宗旨是:在最短期間授予青年各種最低限度的軍事政治知識;開設的課程有抗戰基本理論(社會科學、三民主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軍事課程(操場動作、武器使用、步兵技術、游擊戰術);學習期限半個月至三個月,學員除上課外,著重自學,參加野營訓練、下鄉宣傳、組織民眾抗戰等實踐活動。
由于經費和物資短缺,青訓班學員的學習、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晴天都是席地而坐、露天上課,宿舍用草簾作門窗、草席打地鋪而臥。沒有文具紙張,他們就買來染衣服的顏料自制紅、藍墨水,制作沙盤代替紙張。他們還到嵯峨山、淳化縣亮馬臺開荒種地,辦起了青年農場,實行生產自給。盡管條件簡陋,但學員們學習熱情非常高漲。他們還成立演出劇團,深入到鄉村演出,宣傳抗戰;創辦了刊物《“西青救”與青訓班》,介紹青訓班的辦班過程和經驗。
1940年4月,在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愈加嚴重的形勢下,青訓班奉令撤回延安。安吳青訓班從創辦到撤離共兩年半時間,辦了14期,培訓1.2萬多名學員。為前線、敵后根據地、愛國青年團體乃至友軍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被譽為“青運史上的豐碑,抗日青年的熔爐”。
開展廣泛的宣傳、動員活動
為喚起民眾奮起抗戰,“西青救”發揮各級青救會組織在戰時宣傳、教育中的作用,廣泛、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他們與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西安分隊部等聯合創辦旬刊《青年戰線》,介紹青年運動,討論青年生活發生的各種問題,介紹抗戰形勢,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因而很快成為“鼓舞青年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的號角”。1939年4月,“西青救”在延安出版《中國青年》雜志,指導全國青年運動,交流救亡經驗,還編印各種通俗書籍和小冊子,擴大抗戰宣傳,并成立抗戰劇團,創作排練《亡國恨》《打回老家去》等抗戰劇目,同時派成員深入到陜西、甘肅、河南等省的工廠、農村、學校、部隊演出,還創辦各種識字班、識字牌、夜校、墻報、讀報組、訓練班、救亡室、歌詠隊,結合文化普及教育傳播救亡思想和黨的政策,受到各地軍民的歡迎。
此外,“西青救”還積極動員廣大青年踴躍加入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隊伍——在1939年以前,共動員8000多人參加主力部隊;1941年,為響應中共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的號召,在邊區各級青救會的動員和干部帶頭下,廣大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為了積極配合抗戰,陜甘寧邊區青救會組織少年成立少先隊,組織青壯年參加青年自衛軍,組織青年自衛軍和少年先鋒隊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偵查搜集敵情、破壞敵人交通、協助我軍醫療等活動,配合并服務于戰事,保衛邊區,為抗戰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積極參與邊區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普及工作
為打破日偽頑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難”的方針,邊區的大生產運動隨即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40年12月2日,“西青救”響應號召,召開了各縣青救會經濟干部會議,決定成立邊區青救會經濟部,縣、區青教會設經濟科,統一組織和領導青年參加邊區的經濟建設,并邀請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邊區政府副主席兼建設廳廳長高自立擔任邊區青年經濟顧問。“西青救”將創建青年農場作為青年投入經濟建設的中心工作,在延安等11個直屬縣試建青年農場取得成功后,又成立了青年合作社、青年變工隊、青年運輸隊,在陜甘寧邊區農場中普遍推廣。
此外,“西青救”還協助邊區政府創辦青年鋼鐵廠、青年紡織廠、青年造紙廠,開辦青年技術學校,培養技術工人,積極鉆研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制造生活用品。
在積極參與邊區政府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西青救”協助邊區黨組織和各級政府開展國民教育和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同時積極協助政府做好擁軍優屬工作,確保前線戰士無后顧之憂。各級青救會發動成員幫助抗屬代耕、播種,幫助他們在麥收和秋收中搶收農作物。在“西青救”的協助下,邊區政府的擁軍優屬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1945年5月3日,“西青救”在延安組織召開了解放區青年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西青救”并入解放區青年聯合會。
(作者: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鄭學富)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