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
分享

見證千年的民族交融——探訪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太昭古城

2021年08月16日13:50    來源:新華網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太昭村全景(無人機照片,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8月的尼洋河谷,群山蒼翠,氣候宜人。走進川藏公路旁的太昭村,剛剛硬化的街道兩邊,嶄新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掩映在翠綠的古樹中。

70年前,這個地方的群眾幫助進藏人民解放軍先遣部隊,開啟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歷史。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太昭村一角(無人機照片,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70年后的今天,過上小康生活的太昭村民,以從未有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續寫守望相助的厚重歷史,再傳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歷史發展始終。

一座城:穿越千年風雨

太昭村隸屬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江達鎮,現有101戶445人。這里不僅僅是一個村,更是一座古城。

這是位于太昭村的“藏王避雨石”(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太昭原名江達。公元7世紀,吐蕃在此設立驛站,江達由此成為漫漫唐蕃古道、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相傳1300多年前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時在村西山洞中避雨,此洞后人稱為“藏王避雨石”,洞內文物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八九世紀。

元朝時,西藏與內地交往密切,江達驛站的作用更加凸顯。到了清代,這里設置了糧臺、把總和外委,“率兵以資鎮守”。從此軍人在此駐扎換防、糧草在此交割分配、公文在此傳遞,驛馬飛奔在這條線路的兩端。

扎西旺扎在講述太昭古城歷史(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今年98歲的扎西旺扎老人是太昭村年齡最長者。他戴著眼鏡,喜好讀書,精神矍鑠。他說,這里曾市鎮繁華,店鋪林立,有著名的小八廓街和4個香火鼎盛的廟宇,并曾設有政府機構、糧倉、學校、郵局等,各族商賈往來不絕。

太昭村西“大象山”腳下的墓地,長眠著120多位清軍士兵以及許多漢、納西等族客商。

這是位于太昭村的“萬善同歸碑”(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在村莊的北邊,記者看到“萬善同歸碑”,碑文模糊,但大致能辨清內容,記載的是清嘉慶初年駐防拉里、江達的官兵,與藏族、漢族等各族民眾一起,共同捐資整修河邊道路的善舉。

這是位于太昭村的關帝廟遺址(無人機照片,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在太昭村中央,村黨支部書記加央次仁領著記者找到關帝廟遺址,僅剩建筑基址和建筑輪廓。1912年,四川經略使尹昌衡提出西康建省框架,尹昌衡字太昭,遂改江達為“太昭”。

村里老人談到,1951年,解放軍第18軍52師副政委陰法唐率軍從昌都方向沿娘蒲溝行至太昭,在這里休整月余,留下了軍民團結的好多故事。說起這些事,大家如數家珍。

古城、新村,經歷千百年的風雨洗禮,積淀著塵封的故事,述說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往。

一條路:灑滿團結幸福

太昭作為綿延“世界屋脊”古商道的重要站點,連接著古道的兩端:一頭是中原,一頭是吐蕃;一邊有茶葉和鹽巴,一邊有藥材和毛皮;一頭連接著歷史,另一頭連接著未來。

沿著這條古道,走來了云南麗江的納西族男子和鑒。1921年,他隨馬幫經商到此,與藏族姑娘思達結為夫妻,定居在太昭,繁衍生息。

太昭村村民阿牛在展示當年解放軍送給她父親的水壺(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和鑒的女兒、67歲的太昭村村民阿牛說,父親當年帶領一家老小開墾荒地種植蘿卜、土豆和大白菜等,把種子分給鄰里,教授蔬菜種植技術,解放后還當了生產隊長。

和鑒老人于1977年去世,安葬在太昭。

比和鑒更早來到太昭的,還有扎西旺扎的外公。“外公是從北京來的,漢族。最遺憾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扎西旺扎老人身板硬朗,是太昭村的“活字典”,“外公到這里做生意,虧本后連回去的路費都沒了,就留了下來。”

村民覺阿羅布的爺爺梁寶天是重慶人,于1921年前后來到太昭經商,并在此成家立業,育有3個子女。

在49歲的覺阿羅布眼里,爺爺高個子、長胡須、喜歡穿中式長衫。村里的孩子們經常坐在他懷里,扯胡子玩。

“爺爺負責照料關帝廟,也給村民代寫書信。剛來太昭的時候,他還賣過茶葉和冰糖。”覺阿羅布說,爺爺到這里后就沒有回過重慶。

西藏和平解放后,一隊隊解放軍戰士從這里走過。“父親幫解放軍翻譯,做向導。”阿牛說,戰士們幫村民修路架橋、免費治病。

歲月如梭。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由太昭村串聯起的這條古道,早已發展成為國道、高等級公路,天上有航線,地面有鐵路。

今年46歲的山進祥祖籍甘肅臨夏,2004年隨工程隊到太昭村修橋,結識了美麗善良的藏族姑娘其美,喜結連理。從此,山進祥成為太昭村的一員,一家人和和美美,安穩而幸福。

古道的艱險,成了書上的記載、老人的記憶。而一起留在這里的,是愛情、親情、家國情。

這是位于太昭村的“太山石敢當”(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一家親:守望美好生活

穿行在太昭古村,我們挨家走訪漢族、納西族后人,聽他們講述家族的往事。

1951年,解放軍先遣部隊駐扎太昭,和鑒騰出房子讓解放軍住,還為解放軍官兵做鞋子、補子彈袋。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發動武裝叛亂,叛亂分子把和鑒綁起來,嚴刑拷打。在全體村民捧著哈達苦苦哀求后,叛亂分子把和鑒捆作一團從二樓推下,將其摔成重傷。

扎西旺扎記得,他外婆叫桂花,漢語說得好。18軍參謀長王其梅率隊駐扎這里的時候,外婆給王其梅送過雞蛋,幫解放軍當翻譯。參謀長問她漢語為什么這么好?她說老公是漢族。

從此,聽黨話、跟黨走成了太昭人不變的信念。

阿牛記得,小時候各家的房子又黑又小,人多、地少,孩子們總是喜歡到他們家里,父親總是煮土豆分給大家吃。

日子再難,和鑒一直教導孩子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阿牛說:“父親還領養過3個孤兒,有兩人長大后當了解放軍,父親告訴他們到了部隊,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阿牛的丈夫群培與和鑒生活了一年多。記憶中,老丈人去世前一直念叨的是如何發展生產,告誡他們“自己有,別人沒有,就跟自己什么也沒有一樣難受”。

群培曾擔任村干部16年,帶領村民立電桿拉電線、改木板房頂、建橋、為困難家庭蓋房等,為村莊整體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5年,他的兒子洛桑次成接過了接力棒,擔任村委會主任。洛桑次成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帶領群眾組織農牧民氆氌加工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建起停車場等,當年接待游客5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增收7480元,村民的生活更加殷實了。

各民族間團結互助的手足情以及血濃于水的親情,成為太昭人最溫暖的記憶。

覺阿羅布說,爺爺去世時是按照漢族習俗安葬的。逢年過節,村里有不少人,都會準備好香、煙、酒等物品,一起到墓地祭奠。

覺阿羅布的父親果果阿牛,生前曾多次告誡自己的孩子們:“你們一定要搞好民族團結,將來有機會到重慶去尋祖認親。”

而在山進祥看來,太昭村的人都很善良,“從不欺負我這個外地人,給我上了戶口,欣然接納了我”。山進祥外出打工、采挖蟲草、蓋房抹墻打地坪,勤儉持家,村民很喜歡這個外來的女婿。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奔騰不息的尼洋河作證,一代代太昭人用心守望的“民族團結之樹”,櫛風沐雨,蔚然成林。(羅布次仁、薛文獻、陳尚才)

(責編:陳羽、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