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熊 建
2020年10月20日07: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見證了“十三五”時期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提升。 |
9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教織北幼兒園的孩子們正確的洗手步驟。 |
10月14日,青島市市北區東莞路文化廣場檢測點工作人員在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采樣。 |
開欄的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要站位全局、著眼長遠,聚焦面臨的老難題和新挑戰,拿出實招硬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當此之際,有必要對十三五規劃以來衛生健康行業的變化和成就,以及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進行總結和盤點。因此,本版今起推出“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健康。5年來,中國的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持續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了群眾健康需求,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的《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顯示,中國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安全性持續提升。
兒科產科等薄弱專業
力量明顯增強
十三五期間,國家衛生健康事業取得的成績斐然。
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首先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在機構方面,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數已經超過了100萬家,其中醫院數量3.4萬;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8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診療人次達到2.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
在部分專業層面,像兒科、產科等薄弱專業的力量明顯增強。2019年每千名兒童醫院的床位數2.2張,比2015年增加0.17張。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產科床位使用率從2016年的98.2%下降至2018年的83.7%,所以產科床位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
在重癥領域,重癥醫學科床位占醫院床位的比例從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
在人力資源層面,2019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386.7萬人,比2014年增加33.7%;全國注冊護士總數2019年達到445萬人,比2014年增長了近50%。
其次,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高。2016年至2018年,反映醫療服務廣度的DRGs組數,全國三級醫院由535組提升至563組;反映醫療服務能力的病例組合指數,三級醫院由0.95上升至0.97。同時,2019年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為9.2天,比2014年下降1.5天,實現5年連續下降。
第三,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三級公立的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為0.60%,二級公立綜合醫院總死亡率為0.47%,這兩個指標均實現3年連續下降。
第四,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以抗菌藥物為例,2011年至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61.4%下降到40.4%;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從61.8DDD下降到43.7DDD。
瞄準“不充分”“不平衡”
問題集中發力
據郭燕紅介紹,衛生健康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醫療資源發展不充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每千人口擁有醫師數、護士數仍然偏少,三級公立醫院的床位依然緊張。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專業人員相對匱乏。
其次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從患者異地就醫情況看,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前5位省份分別為西藏、安徽、內蒙古、河北、甘肅,而患者流入前5位省份為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和廣東。異地就醫流出病人的省份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流入省份基本上集中在東部地區。
第三是醫療質量安全仍有薄弱環節,特別是基層醫院和民營醫院仍需提升。因為中國醫療機構眾多,醫療質量安全水平差距還是存在的,部分地區、機構、專業的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郭燕紅表示,下一步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圍繞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防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需要,繼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重點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加快醫療資源區域間的合理布局,以患者異地就醫和促進醫院同質化發展為切入點,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能力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來著力解決“不平衡”的問題;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質控體系,擴大質控工作范圍,提高質控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程度。
對醫療技術的使用
織起緊密制度網
隨著中國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難度和種類也不斷提高,如何加強醫療技術準入管理,保障醫療技術質量和安全方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醫療技術是醫療服務的重要載體,對于醫療技術的管理直接關系到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新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及適宜技術的推廣,不僅僅對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病人的醫療質量和安全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郭燕紅說,“但醫療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患者帶來福祉的同時,如果不規范應用甚至濫用,就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也會對醫療質量安全帶來威脅。”
對此,國家衛健委前幾年從規章的層面頒布實施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辦法》,規范和強化了醫療機構、健康行政部門、質控組織以及相應的行業團體在推進管理和規范醫療技術方面大家所承擔的責任,同時在醫療技術管理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第一個制度是醫療技術的分類管理制度。對于臨床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的,存在重大倫理問題的,在臨床上已經淘汰的,以及沒有經過臨床研究論證的技術列為禁止類技術。而對于技術難度大、風險高以及會使用到臨床稀缺資源的技術,列為限制類技術。
第二個制度是對于限制類技術建立備案制度。對于國家級的15個已列入名錄的限制類技術,都制定了臨床應用和管理規范。要實施此類技術的醫療機構,必須要對照這些臨床技術的臨床應用規范進行評估,評估合格的要向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備案。
第三個制度是建立醫療技術的質控制度。對于重點醫療技術,有技術的規范、技術的質控評價指標以及通過各個專業的質控中心來進行質控管理,通過對實施這類技術整體的評估、評價、監測、反饋,在保障醫療技術質量的同時,持續改進。
第四個制度是實施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規范化培訓制度。對于實施重點醫療技術的醫務人員,要經過規范化的培訓,以確保臨床技術應用過程當中的質量和安全。
第五個制度是信息公開制度。“我們要求縣級以上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及時向社會公開經過備案可以開展限制類醫療技術的醫療機構的名單和相關信息。”郭燕紅說。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