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縣古感村村民正在采摘橘子。 通訊員 韋哲攝
位于廣西大化縣西北部的七百弄鄉是石漠化重災區。這里缺土缺水,連灌木都難以生長。長期以來,這里的農民只能在石縫中摳出泥土種莊稼,幾座山圍成的漏斗形洼地成為他們生存的唯一依靠。
群山圍成的洼地被稱作“弄”,七百弄其實有一千多個這樣的“弄”。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稱的“七百弄”一直是廣西貧困山區的代名詞。生活在大化山區的8萬人,人均只有三分耕地,而且土地貧瘠。有17年鄉下工作經驗的縣扶貧辦副主任藍勇說,山區農民如果只靠種地,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大化縣縣長、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藍瑞軒說,大化縣變“扶貧開發”為“開發扶貧”,幫助老百姓自主探尋致富路。
大化縣著力布局“一帶三區”生態農業發展格局。按照規劃,紅水河兩大庫區將建成無公害淡水養殖帶,在南部將建成以果蔬生產、甘蔗種植等為主的生態農業種植區,在中部將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區,在西北部大石山區將形成以種植核桃等特色作物為主的特色農業種植區。“一帶三區”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作,基本覆蓋了全縣所有農村貧困人口。
為撬動投資,大化縣出臺了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對于符合“一帶三區”發展格局并達到一定條件的投資者,給予適當補助和獎勵,最高總額達170萬元。據測算,1塊錢的獎勵能拉動8塊錢的投資,并且形成每年10塊錢左右的產出。目前,大化縣已經引進了美國艾格菲、廣西善源等國內外大企業。大化縣在引進企業時主要考察的標準是:最好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和暢通的銷售。
“整村推進”是大化縣落實產業化扶貧、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列入“整村推進”規劃的村將引進至少一個致富項目。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扶貧資金將主要用于“整村推進”的貧困村建設。目前首批22個“整村推進”的村正在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將完成43個村的“整村推進”建設工作。
為了讓每個村都能找到合適的致富項目,2012年,大化選派了158名得力干部到基層擔任“第一書記”,實現了行政村(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全覆蓋。貢川鄉紅柳村的“第一書記”卓廣云說:“不管信息技術有多發達,還是面對面的交流最有效!”(記者 周洪雙 劉 昆 通訊員 韋 哲)
●記者快評
尊重扶貧對象主體地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誰也不能缺位。生活在石漠化地區的人們,是小康社會的建設者,也應該是小康社會的受益者。沒有他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充分尊重建設者的主體地位。大化縣更新思路,變“扶貧開發”為“開發扶貧”,正是尊重了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讓他們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這樣的扶貧模式既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也保證了扶貧效果的持續性,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