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平均年齡33歲、碩博佔比97%,他們在預研戰場吹響“工人先鋒號”——

科研“無人區”裡的航天青年

2022年11月21日15:44    來源:《工人日報》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研究的課題是“前沿中的前沿”,而他們的工作卻躲在“幕后的幕后”。當重大型號發射成功,在歡呼雀躍的發射場裡,你並不會看到他們的身影,因為在此之前,他們早已開始開辟下一個新戰場。

這群平均年齡33歲的航天青年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四部發展戰略與預先研究室(以下簡稱預研室)。這支由61人組成的團隊,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超97%。他們在不久前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

近日,記者來到四部預研室,探尋這群吹響“工人先鋒號”的航天青年。

在“無人區”探路

預研工作具有“拓荒”性質,仿佛是在科研“無人區”裡探路。張增輝就是這群探路者的“領頭雁”。

張增輝和同事們需要瞄準新技術、新領域,為型號研制做前期準備和可行性研究,實現從0到1的突破。

為了完成一個預研項目,這群航天青年的“工位”是流動的。

前期,他們需要跑高校、進企業,系統學習、調研新的技術原理,業內頂尖專家在哪裡,他們就奔向哪裡。到了方案研究階段,他們需要在辦公室裡思索提煉,打通從理論技術到工程應用的“最后一公裡”。而在產品試制階段,他們要“泡”在工廠車間裡打磨工藝方案。等到產品試驗階段,他們的工作地點又轉移到了人跡罕至的試驗場。

這個被張增輝形容是“盲人摸象”的過程短則一兩年,長則四五年。工作難度大、出成果周期長,也正因為如此,預研室成了最能鍛煉年輕人的地方。

32歲的張振啟2017年剛一入職就開始深度參與攻關項目,當年12月,他就開啟了出差模式,這種奔波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20年。“每年至少有6個月在外地。”這段“在路上”的經歷,讓他感到成長很快。

與枯燥和寂寞對抗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這是這群年輕人不得不面對的考驗。今年41歲的孫均政在這樣的寂寞裡一待就是十幾年。

2020年初,他帶領一個由4人組成的攻關小組,向一個全新的智能系統發起沖擊。剛入職不久的劉思彤成了小組成員。

時間緊、任務重,留給他們的時間隻有5個月,在很多人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短時間內完成場景設計、仿真數據生成、算法研發和集成驗証等設計內容,工作量巨大,僅生成和處理的數據就超過50萬條。

和此前的無數次“拓荒”一樣,孫均政和同事們必須從零開始。

他們用了近4個月的時間進行調研,經歷了數個不眠之夜,才敲定技術路徑和方案。那段時間,他們一有靈感就跑到“職工小家”的會議室裡頭腦風暴,設計理念在觀點激蕩中迅速升級迭代。

任務進入倒計時,截止時間卻突然提前了。為了趕進度,他們干脆住在了辦公室裡。最后沖刺的一周時間,孫均政帶著大家熬了3個通宵,才完成系統搭建。當這套智能系統的試運行獲得成功,幾個人一直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身心的疲憊瞬間向他們襲來。

對於這些理工科背景的年輕人而言,普通人眼中枯燥乏味的代碼和程序,在他們眼中是美的。

“弄清一行行代碼的含義,這個過程讓人著迷。”劉思彤告訴記者,看著自己寫的程序跑得很流暢,特別有成就感。這是獨屬於他們的快樂。

藏在數字、公式裡的情懷

“大膽假設,小心求証,對待前人的經驗,始終抱著推翻的心態,預研工作需要的是極度嚴謹且善於創新的人。”孫均政告訴記者,招聘年輕人時,會特別選擇與部門氣質契合的人。

多年前,碩士畢業時,已經收到外企錄用通知的孫均政,還是出於對航天事業的情懷參加了四部的招聘。他跟負責面試的主任一聊就是兩個小時。

多年后,劉思彤在面試時也是因為這份對航天事業的熱愛被孫均政收入麾下。

採訪中,這群年輕人經常會提到航天事業、航天精神這幾個詞匯,對於他們來說,這一切並不虛無縹緲,這份情懷就藏在他們每天計算的數字,打磨的公式和技術細節裡。

當然,預研工作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失敗,他們必須學會在失敗中調整狀態,重新出發。

2021年9月28日,孫均政曾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七年磨一劍,不辱使命,不負韶華!”這是他在數次失敗中摸索,終於迎來成功一刻后的短暫雀躍。(本報記者 王維硯 本報通訊員 詹鵬 李夢凡)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