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5日09: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鄉村振興之路應該是什麼樣的?近日,記者走訪全國多地多位返鄉創業青年、基層干部、鄉村居民,試圖從青年的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
與城市不一樣的東西才是鄉愁
全國提升鄉村風貌、改善人居環境工作陸續開展以來,多地農村面貌可謂煥然一新。村民住房整齊劃一,硬化道路四通八達,街邊樹木郁郁蔥蔥,讓人不禁感嘆,走進村莊猶如走進一座公園。
但在成效顯著的背后,各種觀念的沖突也隨之而來。返鄉青年小王表示:“農村一定要‘土’,‘土’才是農村該有的味道。現在很多農村搞得像城市,那城裡人為什麼大老遠跑來看這個?”
在小王所在的中部某省村莊,記者發現,在主干道旁的村民住宅統一粉刷了白牆。據小王介紹,附近還有一些村子甚至連外形設計都一樣,以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
除了外牆,村裡幾乎全部道路都實現了硬化,並在路旁栽種了樹木。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年輕人似乎並不買賬。
“保証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無可厚非,但沒必要過度硬化,羊腸小路並不影響美觀,掉了牆皮的房子也有鄉村風味。這些與城市不一樣的東西才是鄉愁,喚起人們的鄉愁大家才願意來。”小王說。
對這樣的整齊劃一,老百姓也有意見:為啥自己家要跟別人家一樣?自己花錢蓋的房子為啥還要重新刷漆?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東部某省村莊,該地以古樸、不加任何修飾為特色,吸引了20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定居,小野便是其中之一。
小野是景觀設計專業出身,在她看來,多地鄉村的綠化工程稍顯多余。她解釋,鄉村自生自長的樹才是與當地更匹配的樹,人工栽培出來的不論從景觀角度,還是從生態保護角度,都是對原有鄉村風貌的一種破壞。
同樣選擇在此地定居的創業青年小新也認為,鄉村的“現代”與否並不影響其對青年的吸引力,“我剛進村時,路沒有修完,甚至連路燈都沒有,但我喜歡這裡山清水秀的風景和有趣的人,我覺得這是它的魅力所在”。
這些青年大多有過一線城市生活的經歷,大家的共識是,年輕人選擇鄉村只是因為向往鄉村本身,如果有任何不屬於鄉村的改造,那都不是那裡該有的樣子。
資本投入不等於良性發展
與過度的景觀化改造一樣,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一些地方社會資本的大量涌入也在無形之中改變著他們心中的“美麗鄉村”。
小新慶幸自己所在的村莊還沒有大量資本進入,如“世外桃源”般靜謐。即使在200余名青年聚集之后,“新老村民”也達成了某種默契,絕不允許這裡成為表面熱鬧的“網紅村”。
但就在不遠的山邊,便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據小新介紹,該村便是鄉村風貌改善后,引入大量社會資本,進行商業化開發,網紅經濟和旅游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記者走在該村的街頭,便如同走進一條都市裡的繁華步行街,商戶街攤門庭若市,往來人群絡繹不絕,咖啡廳、酒吧、奶茶店一應俱全。
記者採訪一名村民,對方搖搖頭說:“誰希望家門口天天塞滿了旅游大巴,擠滿了人,連出個門都吵吵鬧鬧的,不得清淨!”
小新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資本對鄉村的影響程度遠比刷牆栽樹要大得多。另一方面,老百姓都有從眾心理,一個村子搞旅游,恨不得家家都要開民宿,掙不掙錢先不論,短時期內一片繁榮,可當這個“網紅經濟”的熱度和流量過去了,這些民宿怎麼辦?這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村子又該何去何從?必須有長遠的規劃,有撐得住的產業優勢,才能解看得見的“遠慮”。
同時,社會資本的過度開發介入,一定程度上也會擠佔創業青年的生存空間。
青年小胡吐槽說:“如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大家都想盡快出成績,所以鄉村更關注的是能引來多少大資本,資本投入越多,對鄉村資源佔用就越多。”
他介紹,當地的政策補貼是與資本投入數量掛鉤,100萬元至500萬元的投資會得到10%至30%不等的補貼,而100萬元以下則沒有補貼,從而導致越大的社會資本越好進入鄉村市場,而創業青年則步履維艱。
小胡最初選擇在此地打造一座“心靈療愈”空間,讓更多備受壓力的都市青年、家庭來到鄉村,接受大自然的心靈療愈。可滿打滿算,成本不過五六十萬元,根本達不到補貼線,“一般的創業青年,一出手就100多萬元的少之又少,這樣有些功利的政策從長遠來看,對真正有志向、有想法去改變鄉村的年輕人是不利的。”
“反過來講,與打造一個‘網紅村’和過度的硬件建設相比,青年必要的創業支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些支持卻可以留住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小胡說。
在西部某鄉村採訪時,一名青年基層干部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剛來村裡時,看見這整潔的街道眼前一亮,感覺刷新了對鄉村的認知。可當我推開老百姓的家門時看到,實際上他們離真正的富裕之家,還差得遠。”可見,資本也好,景觀改造也好,短時間內確實可以帶來成績,但長遠來看,成效還值得探討。尤其是對於當代青年來說,“有趣的靈魂”往往比“好看的皮囊”有吸引力得多。
穩定才是振興的前提
以“關鍵少數”來帶動“絕對多數”,這似乎已經成為當下很多鄉村共同的發展思路。江西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駐村干部許明亮則一直在思考,當下究竟是應該全力爭取“少數”返鄉,還是該優先服務好生活在鄉村裡的“剩余多數”?
就楓林村實際情況而言,由於地處落后欠發達地區,不論是發展產業還是吸引人才,都具挑戰性。
“落后鄉村想要振興需要長期奮斗。相比於抓‘少數’,眼下我們更應該抓好‘多數’,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許明亮說。
2019年,許明亮剛剛走出廈門大學來到楓林村時,便被這裡的留守人員問題傷透了腦筋。
老人有事沒事、三五成群談論些是非,或是跑到村委“坐一坐”要點“好處”。婦女沉迷麻將,孩子缺乏管教,“農家書屋”近乎荒廢。
許明亮也曾是留守兒童,他深知服務好這三類人群才是為未來鄉村振興打基礎、做鋪墊。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改變老人、婦女的現有觀念是他急需解決的第一道難題。
為了調動起婦女的勞動積極性,許明亮為大家找了些手工零活。比如做個帆布袋、窗簾掛墜等小物件,坐在家裡即可完成。雖然一天賺不到什麼錢,但一方面大家忙起來了,當個副業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另一方面,隻有通過動手勞作才知賺錢不易,忙活一天也許都不及麻將桌上一把牌的零頭,自然而然會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
有婦女表示:“雖然錢少,但做一分得一分,心裡踏實。”
同時,村委成立巾幗志願服務隊,負責每家每戶庭院打掃、衛生檢查等工作,環境衛生情況得到極大改善,現在每次全鎮衛生評比,楓林村都是名列前茅。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許明亮聯合母校廈門大學共同成立了留守兒童關愛之家。與很多支教項目不同,在楓林村,每名留守兒童都能得到廈門大學師生志願者一對一的長期幫扶,兩年多來未曾間斷。每月,許明亮還會組織孩子們來到留守兒童關愛之家,由廈門大學志願者統一視頻授課。
在許明亮的堅持下,“農家書屋”日漸熱鬧起來。路上碰到孩子們,大家還會稱呼他為“許校長”。很多孩子表示,要立大志,考大學,見識不一樣的天地。
人的改變,無形中就是村子整體面貌的改變。近年來,楓林村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入選第一批“紅色名村”、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等。這讓許明亮感到,“多數帶少數”也是一條可行之路。
對於外出青年來說,家人的轉變和鄉村良好舒適的環境是肉眼可見的,沒有什麼比這些更具說服力。“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年輕人不喜歡扎根鄉村,是因為鄉村與城市硬件條件上的差距,但其實對於有意回歸鄉村的青年,他們更關注的是一個村莊的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自然風光,可以是歷史文化,隻要有打動大家的點,大家不僅願意來,而且還留得住。”返鄉青年小洪說。
(文中小王、小野、小新、小胡、小洪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