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6日08:46 來源:農民日報
這幾天,重慶市巫溪縣通城鎮長桂村三社的鄭發慈正在菜地裡忙碌著,一位男青年在一旁幫忙,並跟她拉起了家常。鄭發慈笑著說:“你不光有文化,有大本事,沒想到對村裡的大事小事很熟,一點兒架子都沒有,大人細娃都喜歡你。”
這位青年叫羅維,是重慶市交通局的黨員干部,在重慶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參加工作一年半后,帶著“農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的信念,於2021年5月來到重慶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通城鎮,擔任長桂村駐村第一書記,與在家的600名群眾一道,掀開鄉村振興新的一頁。
羅維和村裡其他干部用腳步丈量、用真情服務、用實干引領,在產業破題、交通升級各方面想辦法,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主動化解矛盾怨氣。他說,在離父母、妻兒和同事千裡之外的高山邊遠山村工作,努力干出一番事業,才不負組織的培養、家人的期待,向黨交出一份樸實的“青春答卷”。
從求學到就業,羅維是名副其實的“學霸”“骨干”。到通城鎮長桂村后,他體會到面前是一份份前所未有的“試卷”,聽得懂群眾的話,能用他們的語言交流,能解決他們眼前的急難愁盼,長遠助力每家每戶的改變,讓村子充滿活力,以前書本上的積澱、實踐中的所悟,真的很不夠用。必須用腳步在長桂村的每一塊菜園地、果糧地裡丈量,一家一戶了解情況,一點一滴觸碰生活、產業、就業、教育的“地氣”,連通鄉村振興的“天線”。羅維想到,有調查才有發言權,有本事才能被村民接納、認可。
第一個要做的功課是要真正了解這個村和村裡的人。長桂村有3個社1160人,常年外出務工求學人員560名左右,老人有190名。掛坡地多,石頭多,1700畝青脆李和400畝復種商品蔬菜為主要產業,但產業立不穩,人留不住。
第二件事是銜接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和就業。長桂村石頭縫裡的李子樹怎麼才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子,賣出個好價錢?哪些蔬菜品種適合本地還有市場?沒有青壯年勞動力在家,老老少少日常照料、夜晚的安全出行怎麼解決?
“羅書記,我們吃得苦,也肯動腦筋,但管不到天老爺下雨干旱,你能不能幫助建一個溫室大棚和李子凍庫呢?”蔬菜種植大戶肖有銀提出的問題,讓羅維更加清醒,自己必須加班加點地“學”,馬不停蹄地“跑”,真心實意地“思”,既要解決結構化難點,也要靈活應對突發性問題。
長桂村前幾年發現了新品種晚熟李,曾獲得過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李果優秀獎和市級金獎,他想,這個金字招牌可不能“沉睡”,得給全村群眾提提神。所以他在地頭向技術人員學習技術,與村干部現場研究產業園發展,從專業的角度給村黨支部提出建議:產業園道路要提升,生產強度和成本才降得下來,運輸銷售才搞得贏﹔要把村民管護水平整體提起來,晚熟李的質量才上得去,品牌叫得響﹔金獎李的規模要適度,讓優勢帶來成本溢價。
青脆李因皮青肉脆而得名,也因成熟期恰逢連雨容易裂果、落果而顯得特別“脆弱”。村子裡發生過拿下訂單卻因為一夜暴雨無法交付果子的事,果農一年的期望打了水漂。結構性難題加上突發性問題,農業產業真是難上加難。羅維和村“兩委”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重中之重,主動傾聽群眾呼聲,及早發現可能出現的風險點,早研究,早幫扶,列出解決問題的清單。
從全市的大交通戰線到長桂村的田間地頭,交通問題往往是制約一地發展的攔路虎,讓長桂村的路通暢起來,也是派出單位對羅維的硬要求。他在駐村3個月后就向重慶市交通局和巫溪縣交通局提供了一份詳實的情況匯報,重慶市交通局迅速提供政策,指導巫溪縣交通局組織多方討論,啟動“四好農村路”項目,對兩條路按照6.5米寬的油化路標準進行建設。
接下來羅維和村“兩委”挨家挨戶宣傳道路項目效益和佔地補償政策,腳板“磨薄”了,損失大的幾戶主動表態:“移幾棵樹一年沒得收成是小事,等路通了得好處的是我們每一戶人,為什麼不支持呢?”
羅維駐在村裡,心扎根在村裡。一個月回重慶市區一趟也成了為村裡爭取發展的寶貴機會。他到渝中區科技局和巫溪縣科技局,牽線搭橋三峽職業學院青脆李實驗基地落戶長桂村,請專家教授定期開展現場示范培訓,線上常態解疑答問。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特殊年份干旱少數農戶吃水難題,羅維實地勘測、求助專家,和村“兩委”形成共識,新修蓄水50立方米的抗旱池水井,泉水叮咚下山崗,村民愁容變笑臉。
“一年前,我看到的是令人新奇的鄉村風景,湛藍的天,潔白的雪。而現在,這些都是鄉親們的生活、生產、自信和幸福。從今往后,我將牽掛這裡,並將這種責任和感情帶到任何一個生活工作的地方,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時常想想,拼搏和成績是不是讓群眾歡笑了,讓基層發展進步了。”羅維說。(余明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