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5日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以來,各地各高校團組織探索完善機制、豐富路徑載體,幫助一批大學生走進基層,了解社會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時代責任、提升社會化能力,同時在疫情防控、社區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關團組織的實踐探索為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提質擴面積累了經驗。
省級團委“畫好圖”,基層組織有方向、有路徑
各省級團委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多措並舉動員地方基層和高校團組織扎實推進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浙江、安徽、山東、四川、貴州、青海、新疆、兵團等地細化落實要求,制訂本地方案,進一步明確地市、縣區、高校的工作職責。
上海制訂《助力五個新城建設區校共青團共建項目工作指引》《助力五個新城建設區校共青團共建大學生兼職鍛煉管理辦法》,各區團委與高校團委結對共建151對,學校團支部與社會領域基層團組織結對1076對,65680名大學生參與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湖北形成《高校服務社區項目參考清單》《社區需求項目參考清單》,推動全省116所高校結對1379個社區,佔全省高校數量的90%,其中武漢市結對社區佔全市社區總數的69.5%。山西開發共青團員向社區報到小程序,建立了全省55所院校596個團組織與1324個基層街道(社區)團組織的社區實踐崗位供求信息對接渠道。江蘇通過網絡平臺實現項目崗位發布,大學生報名,工作內容記錄、審核、評價等功能,已推動69所省部屬高校與區縣對接,近5000個高校團組織與鄉鎮街道、社區團組織結對,動員6.7萬余名大學生。福建引導高校團支部及時記錄活動開展情況,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志願匯”平臺志願服務時長記錄。重慶將校地推進情況逐步納入校地團組織書記述職評議,並加強過程指導。
目前共有52所高校參與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覆蓋班級團支部達15365個,參與結對率達47.5%。
校地協同“搭好橋”,結對共建連得緊、有保障
各地高校和地方團委統籌謀劃推動各自下轄團組織結對共建,就近就便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相對穩定的結對關系。
天津科技大學團委與團天津濱海新區委簽訂共建協議,建立黨委統籌、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學校主導的常態化結對機制。內蒙古工業大學團委與屬地市區團組織共建基地6個,覆蓋16個學院,打造“一院一品”項目19個,常態化參與志願者5000余人次。沈陽化工大學團委建立了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社區自治組織“五社聯動”服務模式,形成研究生與本科生、高年級與低年級傳幫帶服務梯隊。南京江寧區建立校地共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邀請17所常態化聯系高校團委書記和各街道團工委書記參會,通過面對面交流,做好工作規劃、隊伍建設、活動組織等工作。湖南師范大學團委全面推行參與實踐基地共建學院與社區團干部雙向兼職制度,促進校地聯系。四川農業大學團委制訂《四川農業大學社區實踐計劃實施辦法》,建立“團支部+高校+社區”競標結對制度,探索“專業+社工組織+社區”項目運行機制,與近200個社區結對共建,帶動全校492個團支部、1.6萬余名團員開展社區實踐,覆蓋范圍超過全校60%的團支部。
各地積極爭取和統籌本地資源,為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實踐提供咨詢指導、經費保障、活動陣地等便利條件。在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由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與學生建立“一對一”結對指導機制﹔協調解決學生食宿、核酸檢測、保險等需求﹔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工作情況,注重典型選樹,並向高校反饋。江蘇省東臺市建立建強一個聯絡組織、遴選一支服務隊伍、建立一批交流群組、對接一份保險贊助、發放一個報到禮包、建全一項工作機制“六個一”青春報到工作體系。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統籌自身資源,並爭取文明辦、關工委、婦聯等相關單位專項經費支持。湖南理工學院與共建單位形成校黨委、校團委、學院團總支三級書記共同抓、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第一責任人的組織機制,並選配15名團總支書記帶隊,12名副教授、博士擔任指導老師。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探索建立“一個固定聯絡組織、一支常態服務隊伍、一份個性化保險贊助、一份實用實踐禮包”聯動保障機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大學投入實踐立項經費近100萬元,同時建立社會實踐活動疫情防控和安全教育管理預防體系,鑄牢安全底線。
強化激勵“加好油”,高校學生有動力、有收獲
各地各高校通過模范激勵、崗位激勵、需求激勵、成長激勵、氛圍激勵等路徑,激發學生服務社會的家國情懷和奮斗成長的深層需求,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基層。
吉林省延邊大學團委發揮學生黨員、“青馬工程”學員、學生團干部、學生會組織工作人員模范帶頭作用,輻射帶動全體學生。浙江省慈溪市在浙裡辦“青春慈溪”應用建設“實習實踐”系統,實現雙向匹配、1秒調劑、星級評價等功能,累計推出實踐崗位1800余個,促成3900余名大學生參加實踐。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聯合宣傳部、民政局制訂考核細則,月小結、季評估、年考核,將考核結果與項目資金支持、項目負責人兼任職務掛鉤,對優秀學生給予表彰獎勵,並向有關單位推薦。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團委將社區實踐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並開設專門實踐課程。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師范學院制訂社區實踐全過程制度,並以綜合測評加分等方式激勵學生參與。寧夏大學團委選配優秀學生團干部擔任基層團建指導員,每屆任期1年,並建立實績考核檔案,期滿后由基層團組織和高校團組織開具實踐証明和工作情況鑒定。
豐富項目“送好貨”,服務群眾有內涵、有特色
今年以來,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各地各高校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組織學生開展線上流調、醫護人員子女托管、特殊困難群體服務等工作,在疫情大考中貢獻青春力量。
北京豐臺區組織動員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等多所高校成立由800名大學生組成的流調排查線上志願服務隊,累計排查5.5萬余人次。上海推動20所高校團組織為1527名戰“疫”一線人員子女和方艙醫院內中小學生等提供雲托管陪伴和課業輔導服務,大學生志願者累計上崗34094人次,服務時長超48219課時。
發揮大學生專業特長和高校人力資源優勢,以老人、兒童為重點人群,圍繞興趣培養、素質拓展、心理健康、生活照料等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組建數字愛心助老線上服務群,並為老人拍攝金婚紀念照、制作數字生活讀本、制播智能手機操作系列公益短視頻。浙江師范大學組織學生提供文藝演出、金融知識宣傳、愛心義賣、回收舊衣物等便民服務,開展社工技能培訓,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興趣課堂和“一對一”輔導,參與大學生人數累計達10萬余人次。
團江西贛州章貢區委聯合江西理工大學團委開展“蒲公英”興趣課堂志願服務,常態化為中小學生提供“點單式”課后服務,促進學生形成興趣團體,提升綜合素質,已在全區16個社區服務青少年學生1300余人次﹔聯合江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定期開展興趣啟蒙“我”來教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青少年提供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外語興趣啟蒙教育,服務青少年200余人次。
以文藝演出、文化課堂等形式,努力豐富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開展政策理論宣講,並制訂關於愛國衛生運動宣講、民族音樂進社區文藝培訓、科技創新科普活動等實踐項目計劃。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在河北廊坊各社區開展“紅色基因筑夢,啟迪航天夢想”宣講、“紅色圖書角”捐書讀書、“航天科普課堂”等活動。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與張家口經開區培育形成“微愛課堂”“垃圾分類進社區”“愛心志願服務”“專業技能培訓進社區”等一批青社學堂。
把社區治理變成學生社會化實踐課堂中的“進階課程”,引導大學生參與法制宣傳、環境保護、公共空間營造、治安維護、交通安全治理,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開展校園門前交通安全維護和交通擁堵疏導,參與志願者人數達2萬余人,服務時長達4000余小時,累計服務小學生15萬人次。團福州鼓樓區委聯合閩江學院依托“青春家園”陣地,開展社區公共空間營造、“河小禹”護河行動等生態環境整治活動90余場,水系治理理論等講座30余場,累計服務8500余人次。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團委成立“菁彩”青春網格員志願服務隊,輔助社區網格員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同時參與社區議事會,選聘一批學生掛職擔任社區團支部書記。(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