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9日08: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娣,我們接你回家。”
8月3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嶺洋鄉抱珠龍村,護送廖美娣骨灰盒的靈車緩緩駛入村口,從各村趕來的村民悲傷又不舍地呼喚著。
烏溪江庫區,山清水秀。
廖美娣從這裡走出大山讀衛校,又回到大山工作。從護士到院長,她在嶺洋鄉衛生院工作了32年,並成為衢江區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直到今年7月15日倒在工作崗位上。
抱珠龍村村民李加呈喜歡寫作,廖美娣去世后,他寫了多篇回憶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大山的女兒,從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貴的品德和擔當為我們撐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藍天。”
嶺洋鄉地處烏溪江水庫庫尾,佔地面積154平方公裡。山多地少,位置偏遠,青壯年村民出門打拼,全鄉雖有戶籍人口1萬多人,但常住人口隻有2000多人,其中1200人是60歲以上老人。
老人生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廖美娣隻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總是二話不說,背上藥箱立即上門處理。
“我們遇到問題,不打‘120’,第一個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銀芳說,無論清晨還是深夜,隻要打電話給廖美娣,她都會回應。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發現,7月14日她一天內接了21個電話,最早一個是凌晨3點,“有些電話我媽其實並沒有備注,但接起來,一般聊幾句,我媽就知道是哪位村民。”兒子李昊威說。
“美娣沒了,太可惜了。”76歲的馮金鳳帶著哭音嘆息。馮金鳳去年摔傷了手,在衛生院掛了好幾個月的鹽水,有幾次下大雨,廖美娣說:“路難走,你別來衛生院了,我過來幫你掛。”下了班,廖美娣真的就去了她家,一陪就是好幾個小時。
村民廖土根吃錯了藥,隔壁鄰居打電話給廖美娣。廖美娣背著氧氣袋和鹽水跑去,給老人做了緊急處理,鄰居幫著叫了車,廖美娣一直陪到路上碰到救護車。最終,老人轉危為安。
“心裡像被針扎一樣疼。”廖美娣已經離開半個月,65歲的李玉清還是沒有緩過神來。地處深山腹地的嶺洋衛生院,藥品種類並不齊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兩種治療冠心病的藥,衛生院沒有。去城裡買,要轉3次車才能到醫院,來回一趟就是3個多小時。
李玉清問廖美娣能不能幫她買藥,廖美娣爽快應允。這之后,廖美娣隻要出庫區,都會給李玉清打個電話。“我都記不清美娣幫我買了多少次藥。”李玉清說。
丈夫李小斌記得,廖美清隻要出庫區,就會主動詢問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要不要幫忙買藥。時間長了,李小斌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嗎?”廖美娣總是笑笑:“村民出趟門不容易,我反正出來了,順手幫個忙。”
93歲的柴眾善顫巍巍地到鄉衛生院,說了句:“美娣是個好人。”柴眾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廖美娣時不時帶著儀器上門給他量血壓、測血糖。
很多時候,廖美娣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都是利用空余時間,即便是出門散步,隨身也帶著血壓計、聽診器,看到老人,隨時隨地為老人檢查身體狀況。
自衢江區2020年開始推行“家庭醫生”后,廖美娣和同事輪流搭檔,深入10類重點人群、殘疾人等家庭,不僅給老人做檢查,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更是將黨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國”的聲音送到村民家裡。
在嶺洋的32年裡,對於要不要調離這件事,廖美娣不是沒有過掙扎。廖美娣的工作筆記中,夾著一張字條,上面涂涂改改。廖美娣寫道:“我希望自己有機會到上級部門學習進修。”但在最上方,她寫的是“如果大山需要我,我還是會回來的。”
“在廖美娣的職業生涯裡,她本來能調走的。”衢江區衛建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峰說。
廖美娣卻說:“我在嶺洋待了這麼多年,那邊的老百姓都已經很熟悉了,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還是算了吧。”就這樣,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執著地在庫區默默奉獻。
2012年擔任院長以來,廖美娣更是身兼數職:行政管理、護士、出納。經常白天跟著醫生出診,晚上在辦公室加班,遇到出門不便需要上門服務的老人,她隻要一忙完手頭的工作,就立馬上門。
“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廖院長那樣隨叫隨到。”嶺洋鄉衛生院醫生祝浩回憶說,他記不清跟著廖院長上門服務多少次,不管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都是如此。
衢州3·1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嶺洋鄉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嶺間的村民們共做了6輪核酸檢測。每一輪檢測,廖美娣都參與其中,遇到紅碼村民和年邁的老人,廖美娣上門給他們做核酸,有些人住在山上,車上不去,她背起十幾斤重的工具箱,因常年爬慣了山,她比年輕人走得還快。
廖美娣是土生土長的嶺洋人,兄妹8人,她最小,父親49歲才得一個小女兒,格外寵愛。她的四哥廖義成說,她選擇了衢縣衛校,成為護理班的第一屆學生,有一部分原因還是希望能幫助家鄉父老。
抱珠龍村村民李昌文還記得廖美娣第一天到衛生院報到的樣子:瘦瘦的她笑瞇瞇地聽人說話,“我當時想,這麼嬌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想不到她待了一輩子”。(通訊員 方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