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詩瑤 蔣建科
2022年06月20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次近距離觀看飛行器成功起飛,我和同事抱在一起慶祝時,淚水就忍不住流下來”
1989年出生的陳際瑋雖然年輕,卻已經有著10年的航天科研經歷。由於主要負責航天飛行器控制系統研制,陳際瑋常被人稱為大國重器“最強大腦”設計師。
陳際瑋說,在人群裡要認出航天人其實也很容易:“提起自己的專業知識就滔滔不絕,一說其他話題就相對木訥寡言?!边@也是陳際瑋自己的特點。這位外表斯文冷靜的青年工程師,內心對航天有著火一般的熱情。自從2012年加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17所后,陳際瑋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還擔任了總師助理。
10年來,陳際瑋錨定一件事:航天飛行器控制系統研制。“汽車有導航、方向盤,航天飛行器也需要這樣一套控制飛行軌跡的東西,整個系統又被稱為飛行器的‘最強大腦’。從離開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整個過程中全部飛行軌跡、所有動作姿勢都由我們來設計?!标愲H瑋說,自己和同事的工作便是提升“最強大腦”的感知和識別能力,讓飛行器更快、更穩、更準地工作。
這並非易事。陳際瑋介紹,航天飛行器控制系統研制是一項綜合器件基礎、技術算法的復雜工程,每一步攻關都可能花費數年之久。截至目前,他所在的團隊極大提升了航天飛行器控制系統性能,有力保証了國家航天防務裝備的高水平交付。10年來,陳際瑋先后參與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研制,圓滿完成數十次重大試驗任務,他因此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飛行器就像我的孩子?!标愲H瑋說,“每次近距離觀看飛行器成功起飛,我和同事抱在一起慶祝時,淚水就忍不住流下來?!?/p>
有成功的歡喜,也有失敗的懊惱。他練就了一顆平常心:航天是高風險事業,科研時問題充分暴露,才能換得最終萬無一失。
剛參加工作時,陳際瑋目睹了一次飛行器的失敗飛行?!拔宜查g蒙了,下一秒就跟著大家忙起來,翻閱數據、查找問題。”團隊駐扎在試驗場,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終於找到了故障根源,后續取得圓滿結果。
“航天科研的及格線必須是100分,不要想著有什麼99分,不然就是任務失利,甚至人命關天?!边@種近乎苛刻的較真,是包括陳際瑋在內的航天人堅守的底線和原則。
陳際瑋向記者講述了一個“1毫秒”的故事。在模擬飛行器飛行的過程中,由於電腦數據處理和真實設備數據截斷的精度不一致,導致上百次試驗中有一次試驗結果存在1毫秒的偏差。“說實話,這種偏差並不罕見,對最后結果也未必有影響。”然而,陳際瑋卻不想放過這種輕微差別,“主觀判斷沒影響不算數,我們要証明它對結果絕對不會有干擾?!睘榱诉@1毫秒,陳際瑋帶領團隊整整論証了3天,消除了數據偏差后,他才睡了個踏實覺。
“應對未來10年至20年的大趨勢,搞好預研項目,促進創新落地”
陳際瑋成長的10年,是我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10年。他參與的飛行器控制系統研制任務,不僅在數量上實現新的跨越,在技術趨勢上也更加注重科學和性能。
“這10年,航天事業給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努力提高個人品格修養,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标愲H瑋說。
辦公室、試驗室和會議室,這是陳際瑋工作生活的主要軌跡。除了在電腦前一刻不停地抓緊研制新算法模型,他還要經常參與討論各分系統技術研制進展,時不時奔赴荒涼偏遠的外場做試驗。
“父母從外地來看我,我能陪他們的時間很少。”陳際瑋說,好在父母很支持自己的工作,他更覺得要趁年輕多干點事。
“工作等於愛好+責任+信念?!迸d趣正好是職業,陳際瑋感到自己很幸運。除了喜歡和航天有關的一切打交道,一想到自己參與研制的航天飛行器在高空翱翔,能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力量,陳際瑋就感到渾身充滿力量?!安唤洑v風雨,怎能見彩虹?試驗成功了,讓我更加堅定選擇的方向﹔倘若失敗了,鞭策我保持清醒和定力?!?/p>
如何把科研工作做好,陳際瑋有自己的理解。飛行器控制系統研制,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在技術上尋求開拓突破,還需要在視野上將目光放長遠,保有創新意識?!叭魏伟l展都離不開創新思維,不能隻滿足於當前的任務指標需求,更要應對未來10年至20年的大趨勢,搞好預研項目,促進創新落地?!?/p>
不多的業余時間中,陳際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他在手機、電腦上下載了許多學習軟件和檢索工具,隨時追蹤全球相關學術動態和研究熱點,時刻充電。
“沒有把‘航天報國,青春無悔’掛在嘴上,卻都用一生來踐行”
陳際瑋從小就有個航天夢,如今,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夢想。
“小時候,我最愛看《兵器》這本科普雜志,對航天裝備版塊內容尤其感興趣?!标愲H瑋回憶,高中二年級時,坐在教室裡觀看電視轉播,看到了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的一刻。
“航天事業在我心中很崇高,當時我就下決心要參與其中?!碧顖笾绢姇r,陳際瑋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系統與控制專業,畢業后如願加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17所,從此與航天飛行器結下深厚情緣。
沒能成為航天員,更沒有機會去太空,兒時的夢想似乎沒有實現。但陳際瑋在參加工作后卻更加明白,火箭騰空而起的榮耀瞬間,背后是無數航天科研工作者默默無聞的付出。如今陳際瑋作為幕后一員,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竭盡全力。
陳際瑋說,17所寬鬆包容的科研環境和親密的師友關系,給青年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他的導師石曉榮,是17所首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俺钥嗟氖?,師父總是第一個沖上去﹔犯難的事,師父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扛。她不會說教你,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所裡的航天人,沒有把‘航天報國,青春無悔’掛在嘴上,卻都用一生來踐行。”
所裡有一位年近90歲的老航天,雖然早就退休了,卻仍然每天早早來到辦公室看書、學習,研究最新的航天科研問題,也樂於解答年輕人學術上的困惑。陳際瑋看在眼裡,深受震動?!敖K身學習,保持熱愛,這是老一輩航天人的風骨,我又有什麼理由懈怠和偷懶?”
當陳際瑋也開始帶團隊時,看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效仿17所的優秀前輩,堅持言傳身教,恪守質量就是生命信念,發揚吃苦耐勞精神,希望打造一支技術過硬、信念堅定的隊伍。目前,陳際瑋帶領的年輕團隊中,已走出多名90后優秀航天工作者。
除了偶爾用散步調劑情緒,陳際瑋最主要的解壓方式還是和同事們交流科研問題。“所裡開設了眾多學習小組和學術交流講座,我想不通的時候,就和大家聊天,既是對壓力的一種釋放,也常常在思路上有所啟發。”
“我的短期目標就是把當下的工作做好。長期目標,就是希望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航天人。不是拿過榮譽才叫優秀,是干完了,讓別人真正認可,才是真的優秀?!标愲H瑋向記者說起自己的心願。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0日 19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