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08: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1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潘時龍看著手中沉甸甸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時,想起了多年前推開清華大學某間辦公室門的那一刻。他的每一次前進,都是從勇敢地推開一扇門開始的。
潘時龍是我國微波光子學領域的拓荒者,但他也曾迷茫過。在考上清華大學后,他暫時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大二上學期的期末考試考砸了,我成了典型的學困生。”他笑著回憶,“當時,路邊一名發廣告的同學救了我,他塞給我一張大學生科創計劃宣傳單。”
帶著好奇,潘時龍拉著同學去面試了一個“根本看不懂題目”的項目。因為兩人都缺乏相關基礎知識,研究光纖傳感的廖延彪教授婉拒了他們。
潘時龍覺得難過又遺憾,“那麼多儀器我都不懂,那麼多科研項目都沒接觸過”。他鼓起勇氣,再次敲開廖教授的門,表示願意每天來實驗室打掃衛生。
從那時起,潘時龍與光子學結下了緣分。廖教授沒有讓他們打掃衛生,而是讓師兄向他們介紹每一項工作的背景和基本原理,又給他們分配了一些任務:購買儀器、調試程序、設計激光器驅動電路……敢於挑戰的潘時龍對這些充滿了興趣。
2008年,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潘時龍放棄了國際頂尖大學的邀約,選擇微波光子學這個相對冷門、當時還沒有太多實際應用的研究領域,去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做博士后。他有一個想法:帶寬是微波領域發展進步的阻礙,把微波與光結合,或許能推開這扇門。
潘時龍從小就是個軍事迷。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那年,讀高二的他驚痛不已,“原來戰爭離我們並不遠”。他暗下決心,“我要用所學為國家做些什麼。”
因此,潘時龍在博士后工作結束后選擇回國,加入以航空、航天、國防為特色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領域必須依賴微波系統。”潘時龍說,“微波光子學可以構建先進的雷達系統,這能幫助我國應對嚴峻的國防威脅。”
2010年10月,28歲的潘時龍剛到南航時,面臨著“三無”的窘境: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沒有項目經費。如今已為人師的張亞梅是潘時龍帶的第二屆研究生,她總想起那個破舊的、門牌號為614的實驗室:幾張木桌子,一個光學平臺和幾件儀器,幾個青年圍在一起忙碌著……那是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踏出一條新路比預想中艱難得多。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高端測量儀器對中國禁售,潘時龍便拿出大學時在實驗室調研器件的勁頭自主研制。最終,這個稚嫩的團隊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術,分辨率比國際最高性能商用儀表提升了數千倍,打破了國外測試儀器公司的長期壟斷。
此后,他們用自己的儀器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雷達,相比傳統雷達隻能看到一個點,新雷達可以以視頻的方式看到目標。2019年,他們研制出國際上第一款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達芯片,相關研究為新一代多功能雷達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2021年,潘時龍被評為強國青年科學家。2022年,他獲得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個曾攢錢買軍事雜志的瘦削農村娃,如今頭發花白,成了勇攀科技高峰的“光子神兵”、桃李滿園的科研偶像。
潘時龍培養了100多名研究生。近年來,他的實驗室有30多人獲得了國際頂級獎學金和大賽獎牌,博士研究生王立晗是其中一位。
王立晗在挑選修課時,推開了當時負責教學安排的潘時龍的辦公室大門。“潘老師很耐心地給我介紹了課程情況,講了自己在清華讀書時的故事。他告訴我,他額外修讀的課程對他后來的研究大有裨益。”故事好像重演了,潘時龍已成了那個坐在門內的老師。
潘時龍總用“積極作為,無問西東”來勉勵自己與學生。他說:“不要功利,不要反復評價得失,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勇敢向前一步,我們要做得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好。”(陳雨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潤文)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