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年7月14日至18日,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孔子學院中學生“漢語橋”夏令營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開營,17名奧地利中學生通過此次夏令營活動,向中國師生學習漢語,了解體驗中國傳統制醋、茶藝、面塑、剪紙、武術等技藝,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開一次豐富的中國文化之旅。 |
意大利中學漢語教師登臺試講 |
1973年,一位法國青年來到北京,開始他夢想已久的漢語求學之旅。“上世紀70年代在法國,如果你說自己正在學漢語,周圍的朋友會覺得你在開玩笑。可以說,那時的漢語是‘月球語言’,一是因為說漢語的國度離法國很遠,現實中很難到達﹔二是漢語和法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法語是字母文字,漢語是表意文字。”40多年后,當年那位青年已是漢學界舉足輕重的專家——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著名漢學家白樂桑,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他用“截然不同”來形容如今的變化。
以法國為例,2016年法國約5.2萬名中小學生在學漢語,是2004年的500多倍 。而在世界范圍內,進入新世紀以來,許多國家漢語學習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來自國家漢辦的數據顯示,目前除中國(含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逾1億人。
從“月球語言”到漢語熱
漢語熱的升溫和以面向全球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為職能的孔子學院的發展緊密相關。自2004年創辦以來,孔子學院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各類學員210萬人。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5年新覆蓋34個空白國家,新增116所孔子學院、541個中小學孔子課堂。
有外國學者和媒體表示,孔子學院僅用短短十幾年時間,就走完西方同類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就像中國經濟發展一樣,是世界奇跡。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一個一個的漢語學習者。“大家好,我叫托比,今年9歲。我住在英國的謝菲爾德,正在學習中文。”寫下《中國你好 世界你好》這封信的托比已經學了3年漢語,他還記得第一次學漢語是參加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為期一周的暑期中文學校。“暑期中文學校結束以后,我希望能繼續學習漢語,正好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有一個‘星星中文學校’,每周六上課。於是我開始在那裡學習漢語。”受托比影響,托比的媽媽在今年也加入了學漢語的行列,成了托比的漢語學習“搭檔”。
孔子學院從語言入手,用文化交融,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5年來,全球孔子學院和課堂累計舉辦文化活動10多萬場,受眾達6000萬人。
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徐海銘博士對此深有感觸。“以我們的孔子學院為例,在課外就有各類活動補充課堂漢語學習,如昆曲、京劇、中國民謠演唱﹔還有書法、國畫、皮影等。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拓展了他們的文化視野。”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指出,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語教學從大學向中小學延伸
在白樂桑看來,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作此判斷的關鍵在於,漢語正在逐步納入當地的基礎教育。“現在全法漢語學習者總數約10萬,過半數的學習者是中小學生,這表明漢語被作為正規的科目納入了法國國民教育體系,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數據顯示,2016年法國有150余所大學,7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
另據美國漢語教師協會統計,全美中小學在學漢語人數佔全部在學人數的2/3,達到40萬人左右﹔英國現有12萬中小學生在學習漢語,佔全部在學漢語人數的60%﹔新西蘭2010年僅有1萬名中小學生學習漢語,2015年達到4萬人,漢語成為增長最快的一門外語﹔意大利注冊漢語學員逾3萬人,開設漢語課的中小學過百。
英國名校切爾滕納姆女子學院(Cheltenham Ladies’ College)有160多年的歷史。畢業於牛津大學、在該校教漢語的高菲老師告訴記者,在切爾滕納姆女子學院,漢語和法語、西班牙語一樣,是7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從最初隻有幾個學生學漢語到如今漢語被納入必修課,這反映出漢語地位的變化。”高菲說,“每年學校學漢語的生源都很穩定。在我做全職老師的時候,一個人帶80名學生。那時學校有3名全職老師,由此估算,學漢語的學生200多名,相較於全校870名左右的學生,比例並不低。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加入到教漢語的行列中,我的同事中就有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本土老師在教漢語。”
國家漢辦相關負責人馬箭飛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通過頒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蒙古、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漢語教學均由第三外語上升為第二外語。“漢語教學正在由過去少數人的興趣變成學校、家庭廣泛參與的事情,年輕一代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調研顯示,目前全球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校是高等教育機構的8倍。美、英、法、泰、韓等眾多國家漢語教學從大學迅速向中小學延伸,K-12(從幼兒園到高中)成為漢語教學最重要的‘增長極’。”馬箭飛說。
“漢語熱”背后是“中國熱”
當我們剖析漢語熱的原因時,繞不開的是“中國熱”。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政治影響擴大、國際地位提高,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顯著增強。世界各國普遍看好中國發展前景, 漢語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作用凸顯,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漢語熱”。
據徐海銘介紹,以前在歐盟國家,漢語通常位於第三外語的位置。第一外語一般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但現在,漢語有時是與法語、西班牙語並列的第二外語。 這一變化與我們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
英國從政府到民間全方位推動漢語教學,2010年到威爾士大學蘭彼得孔子學院做漢語教師志願者,后來到英國本土高校教中文的高菲正是該過程的親歷者。 在她看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到中國旅游、投資的英國人增多,他們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學習漢語的需求相應增加,也鼓勵自己的孩子學漢語。我教的學生中,就有跟著父母去過中國的。但也有一些英國人借助媒體了解中國,媒體營造的氛圍也為漢語熱的升溫提供了土壤。”
在漢語學習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掌握漢語是就業的加分項。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視覺與表演藝術學院前院長、藝術管理教授威廉·裡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漢語,因為“會增加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學習使用漢語的人中有不少是海外華僑華人,他們希望下一代學好漢語,不忘中華文化,留住自己的根。
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習的越南留學生朱瑞華就在注重漢語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因為爺爺很重視我們的漢語學習,家裡人看的電視節目、讀的報紙、日常交流都是用中文,所以我從5歲就開始在家裡學漢語。而且,爺爺還會給我講故事,比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朱瑞華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從事和中文相關的工作。
馬箭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世界了解中國、研究中國、學習中國的需求空前高漲,極大地增強了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記者 趙曉霞)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