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待遇高低,時間長短,我都要跟著吳書記干到底。”當了幾十年村支書、已經退休的李慶一,還駐扎在唐莊鎮金門溝造地項目的工地上,“金印身上有一種魅力,那就是始終為群眾服務,跟著他干心裡踏實。”
吳金印曾經形象地說,農村干部是“領頭雁”,什麼時候都要和他的雁群在一起。
與群眾保持“四同”
大司馬村村民韓志明高位截癱,坐輪椅出行十分不便,吳金印就為他在家門口專辟了一條直路﹔獅豹頭鄉的孤寡老人宋大娘與3個年幼的孫兒無依無靠,吳金印就給她當起半個兒子,修房、砍柴、燒水、買藥,事無巨細地照顧一家老小……
吳金印認為做人民公仆就要“四不”——身不能懶,嘴不能饞,心不能貪,手不能伸。他曾與黨委成員約法三章,要做到“四同”:同吃,即上級干部住村不準單獨起伙,一律到群眾家吃派飯,不準喝酒﹔同住,即住村干部不準住村委會,必須住軍烈屬、五保戶或困難戶家裡﹔同勞動,即每個鄉干部自備一套勞動工具,每月勞動不得少於10天﹔有事同群眾商量,即村裡的重大決策要與村干部一起與群眾商量。
“隻有生活在群眾中,才能了解群眾﹔知道群眾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吳金印經常這樣說,也一直這麼做。
綠色經濟,隻為群眾滿意
近年來,唐莊鎮建起了73個石砟廠、85個石灰窯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廠,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
“107國道兩邊就是農民種的桃樹,石料粉塵一吹過來,毛桃就變成了灰桃,碰到下雨還會變成泥桃。農民桃子賣不出去,抱怨聲很多。”吳金印回憶說。
“賺錢不能建立在農民減產的基礎上,一年兩三億元的收入我們不要了。”在吳書記心裡,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大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了群眾就是死路一條。”吳金印狠下心關閉石料廠,分散在山裡的100多家污染企業先關停,后拆除。
為幫助農民把桃子重新賣出去,吳金印組織村民在桃樹集中地新鋪了5公裡的水泥路,新建了5個涼亭、兩座牌坊。一座現代“桃花源”風景點既展示了唐莊特產,也發展了農家旅游。前年開始舉辦的“中國衛輝唐莊桃花節”,更是拓寬了市場和銷路。
每逢3月桃花盛開時,來自鄭州、北京、上海,甚至日本的20多萬名游客前來賞花游園。鮮桃上市時,全國10多個省市區的果商會親自到這裡收購。“去年種了20畝桃,賣了11萬元。”45歲的馬勝奎站在自家新購置的小轎車前喜不自禁。
“跟著老書記有奔頭兒”
紅白相間的復式小樓裡,朱喜英正坐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記錄歌舞動作要領,作為婦女主任的她一會兒還要到社區的文化大院帶領大家排演節目。現在,唐莊鎮有85%的農戶都和朱喜英一樣搬進了新農村社區的小樓裡,享受和城市人一樣的文化生活。
代莊村是新鄉市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全村從1999年開始進行統一規劃和改建,但固有的鄉土情結和保守思想,使得新農村建設在村裡的推廣工作步履維艱。鎮黨委書記吳金印沒有強行推進,他召集不同層面的群眾,了解大家有什麼顧慮﹔請來規劃設計部門實地勘察,將設計圖張榜公布,然后各村從下到上屢次開會討論定奪﹔從選址,到搬遷,新村社區建設的每一步都有村民們的見証。聽取村裡人的意見,住著自己參與規劃的房子,村民們很舒心。
回憶今昔變化,朱喜英頗為感慨:“住茅草屋走山道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的丈夫、兒子都在家門口的企業上班,我們在文化大院裡唱歌、健身、學習。跟著老書記有奔頭兒,生活越來越滋潤!”(記者 劉先琴 通訊員 常 欽 楊航西)
相關專題 |
· 吳金印:踏遍青山情未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