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正所謂“豐收中國,糧安天下”——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九連增。不過,如果僅僅據此就認為我國糧食安全已然無虞,無疑是一種過度樂觀。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糧食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歐美發達國家尚不敢輕言放鬆糧食生產,何況中國這樣一個超級人口大國。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黨的十八大報告用這樣一句話明確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實現途徑。我們注意到,糧食安全被寫入黨代會報告已經不是第一次。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就曾指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此外,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任何時候都“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鬆不得”。
事實上,糧食安全問題也從來沒有淡出過人們的視線。而在今年初,糧食安全又一度成為熱點問題。一方面,我國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問題引起輿論擔憂﹔而另一方面,對糧食安全的關注點更多地被放在了質量安全上。
的確,糧食安全,數量和質量均安全才是真的安全。
頗具爭議的自給率
“2012年,中國進口大豆5806萬噸,把全世界可供出口大豆的60%都買來了,大豆的自給率隻有20%。照此計算,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今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表示,中國糧食供求總量趨緊,去年進口的谷物7700多萬噸,可養活1.9億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韓俊此言一出,引得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或轉載,業內專家和學者們也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有人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需要引起高度警覺﹔也有人認為進口屬於品種調劑,不必過於擔心。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韓俊的說法並不全面,將大豆歸為糧食計算自給率確實低於90%。但目前大豆已不是口糧。農業部副部長牛盾也持相同意見,他表示,除大豆外,我國主糧的自給率現在為97%左右,而國家定的目標是95%。
不過,也有人反問,國家統計局對糧食的定義是“除包括稻谷、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雜糧外,還包括薯類和豆類”。我們壓縮了大豆、高粱、谷類、薯類的種植面積,才使得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如果將進口大豆算在內,我們還能那麼自信麼?
還有專家認為,糧食自給率並不等同於糧食安全,兩者之間並不是嚴格的對應關系。糧食安全的核心是糧食充足穩定的供給,而非是不是自己生產。對於糧食安全來說,自給率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因素。日本、韓國糧食自給率就不高,但這些國家並不因此特別擔心糧食安全。1996年提出的95%自給率,主要根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吃飯問題,其基礎是糧食主要用於吃飯,用於保証人們基本食物需求等。如今更多的糧食用於工業用途、深加工甚至加工以后出口,不能簡單以自給率來衡量。應將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視為觀察糧食安全狀況的一個“警示點”,而不是判斷我國糧食格局安全或不安全的“臨界點”。
盡管對於當前糧食安全形勢的判斷存有分歧,但毋庸置疑的是,立足國內發展生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根本。雖然我國造就了糧食生產九連增的奇跡,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在糧食供求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形勢下,糧食安全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等新情況,要求糧食必須保持穩定增產、全面增產的態勢,而如何在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誰來種糧”難題日益凸顯的形勢下保証糧食增產,是一個需要進行長期深入研究的課題。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建立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發展農民合作社等政策措施,正使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得到激發,潛能得以釋放。
既要保數量 更要保質量
當前,人們對糧食質量安全的關注度正一日高過一日。
“糧食主產區自身隻追求糧食的產量,忽視糧食質量的安全,形成糧食數量增加而糧食質量安全下降的怪圈”,“16%的耕地已被重金屬污染”,“片面追求糧食產量,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糧食增產速度遠遠不如化肥和農藥的增長速度,農業成為了最大的污染來源”,“全國每年油脂生產產生廢油700萬至1400萬噸,其中有350萬噸回到了我們的餐桌上。”……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委員提出了在糧油質量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同時紛紛呼吁,要盡快加以解決。而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任正曉也曾表示,保障糧食安全,既要保數量,更要保質量,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中的應有之義,小康社會絕不可以糧食供應無保障,絕不允許糧食質量安全有問題。
近幾年來,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大、相關政策的出臺、放心糧油工程的廣泛開展等讓糧油產品質量有了飛速的提升,米面油產品抽檢合格率都穩定在95%以上,成績十分喜人。但更應該看到,問題糧油並未完全杜絕於市場之外。無論是前幾年的染色饅頭事件、假冒“稻花香”大米事件,還是今年的污水灌溉麥田、“鎘大米”事件,都說明在確保糧食質量安全方面,漏洞仍然存在。
保障糧食質量安全,需要各有關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協同努力,需要貫穿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的全過程。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在保護耕地方面,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應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對土壤肥力、重金屬指標等進行監控,全面提升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在生產環節,對於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要出臺措施,嚴格加以控制。而對於在流通領域的質量監管,糧食部門責無旁貸。要進一步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改善糧食檢驗技術裝備,推進基層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同時,繼續大力推進放心糧油、主食產業化等民生工程,加強糧食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行業自律,塑造良好的行業形象。
糧食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所以,除了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外,還應著力建立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在法制化、制度化軌道上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水平。今年,國家糧食局決定啟動實施“糧安工程”——“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構建“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系統無風險”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
此外,已經進入修改完善階段的糧食法草案也對保障糧食安全施以較重的筆墨。實行糧食安全考核問責制度,強調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明確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責任,收購、加工實施許可制、建立健全糧食質量追溯體系……糧食法草案著眼我國糧食長遠發展,對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作出規定,將給13億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帶來法律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