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國家糧食局

守護糧食安全  建設美麗中國

——學習十八大心得體會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綜合處處長 卜軼彪
2013年07月3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如果問十八大報告中哪一個新詞匯最能激起社會各界的共鳴、最受普通群眾歡迎,“美麗中國”無疑會首當其沖。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生態需求,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老百姓以綠色家園。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糧食工作者,我們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協調推進“新四化”建設的戰略高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一、美麗中國的全新內涵

美麗中國是要我們的生活環境綠色環保。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生存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具體到糧食來說,就是提供安全優質的食品。

美麗中國是要我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歷經60多年建設發展,我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可避免的破壞。糧食產量盡管實現了“九連增”,同時也付出了過度施肥、過度開採地下水的代價,要實現糧食增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任重道遠。

美麗中國是要我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人定勝天”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節約身邊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張廢紙、倡導低碳出行……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糧食部門職工要從自身做起,愛糧節糧,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在“美麗中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一定能實現“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的美好願景。

二、守護糧食安全,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李克強同志在國家糧食局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的要求,這是對我們今后糧食工作的總部署、總要求,也是具體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落實措施。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糧食短缺不僅會引發社會動蕩、局部沖突,更有甚者能夠導致文明的消亡。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糧價上漲甚至糧食危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糧食危機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但有遠慮”,當前糧食增產跟不上國內消費需求發展,而未來城鎮化和工業化必將持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

我國短期內的糧食安全狀況,並沒有太大問題。我國目前糧食儲備遠遠高於糧食安全的警戒線。從我國過去30年的歷史看,在大多數年份,我國的糧食缺口佔全國糧食產量的比重都在5%左右。該比例最高為2003年的12.9%。目前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在5.9億噸左右,糧食產量和消費基本平衡。由於連續9年豐收,國家掌握大量糧食庫存,再適當增加一些進口,短期內我國糧食安全並沒有問題。

就長期發展趨勢看,糧食安全問題比較嚴峻。在需求方面,隨著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求將不斷上漲,這種趨勢是明確的、持續性的、剛性的、不可逆轉的。據各方面估算,目前每年糧食需求約增長500-600萬噸,即每年增長1%左右。而在生產方面,卻是不確定的: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短缺、生態條件惡化,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國農業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潛力極為有限。在農業內部,通過擠佔其他作物面積來擴大糧食面積的潛力,無論是從自然可能性還是從經濟可行性的角度來看,都是很小的。增加國內糧食生產的惟一出路是提高單產,而單產的提高潛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挖掘出來,取決於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

因此,守護糧食安全是我們糧食人的職責所在,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就是守住耕地紅線,夯實農業基礎,加強流通設施,保障糧食安全。

三、對於守護我國糧食安全的一些個人看法

目前世界糧食形勢日趨緊張,糧食供需矛盾突出,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全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建國以后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糧食已經做到基本自給。但新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安全問題在我國仍然存在。在嚴峻的挑戰面前,我國隻有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健全國家和糧食儲備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和嚴格限制糧食的工業化等方面下大力氣,我國才能切實保証糧食安全。

1. 必須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在短期內,糧食生產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是很正常的。這種波動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包括各種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等,是客觀外部原因﹔二是經濟原因,主要是生產者適應價格、成本和風險變化所做出的調整,是由生產者主觀決策所決定的。與生產的波動不同,糧食消費需求是不斷穩定增長的,每年增加幅度大致在1%左右。這種生產和需求變化的不對稱,必然形成短期內供求的不平衡。調節短期內的供求平衡較為容易,一是靠國內儲備,二是靠進出口貿易。

糧食是一種戰略品,關系到國家穩定和民族獨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不可能依賴國際市場來滿足。原因:一是中國糧食需求量非常大,國際市場當年貿易量不足以滿足中國的需求量。2012/13年度全球谷物貿易量預計為2.95億噸,僅僅相當於我國當年需求量的50%。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油價和糧價的走勢變幻莫測,我國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后來者,尚不掌握農產品的定價權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話語權。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糧食出現問題,依靠從國際市場上大量進口是不現實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我國將長期存在,我國解決糧食問題的基點要立足於國內的供給。二是從國際市場進口面臨禁運的風險。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認為,1950年到1984年間,全世界范圍內共發生了85次經濟制裁,其中涉及到食物的出口貿易禁運為10次,10次食物禁運中,有一半左右屬於部分或全部中斷援助性糧食出口。余下的糧食禁運大都是廣義糧食禁運,即對象覆蓋包括糧食在內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貿易的禁運。真正屬於我國有關政策討論中假設的以糧食為主要對象的商業性糧食出口禁運隻有一次,對象是前蘇聯,1980年至1981年,該國入侵阿富汗引發的。如果因國際環境變化,發生針對我國的糧食禁運,將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為了降低糧食禁運的風險,有必要對糧食進口依存度和用途加以監控﹔還應鼓勵對糧食進口替置的糧田在農業生產范圍內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時,儲備糧食生產能力,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2. 必須保証耕地紅線不動搖

我國政府一直對糧食安全有著清醒的認識,狠抓農業和糧食生產一直是從未鬆懈的工作。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9年頒布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2008年11月發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2008-2020)》,從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目標和任務、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統而明確的規劃。國外評論稱,自從30年前開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一直面對著末日預言般的警告:中國需求增長將導致全球性的糧食緊缺。事實証明,這些預言基本上都落空了。斯坦福大學中國農業政策專家羅思高表示,中國糧食自給率仍高達99%,但中國是個大國,而一般來說,國際農業市場很不活躍,所以當他們進入市場,尤其是一些新市場時,就可能造成很大影響。

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可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在十年內減少了1.24億畝,離18億畝的紅色警戒線已是咫尺之遙。因此,保証糧食安全,必須實行嚴厲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耕地的生產效率。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把耕地減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協調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為提高糧食產出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物質條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雖號稱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農耕地並不多,加之20多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粗放式發展,迅速擴張的開發區建設都導致耕地銳減。因此,要保証耕地供應和糧食生產,就必須改變我們的城市化、工業化模式,對開發區進行綜合治理,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遏制耕地銳減趨勢。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必須通過進一步的土地產權改革,加大產權的保護力度,來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更多關注飼料糧安全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將由低蛋白質的谷物、蔬菜為主轉為營養更為豐富的畜類、蛋類、魚類、奶類產品,而這些高營養的食物需要更多的糧食轉化。這樣,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糧食的消耗量也會增加,這也增加了對糧食的總需求量,尤其是對飼料糧的需求量。

目前,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產需總量保持基本平衡,但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供應缺口較大,玉米作為飼料糧的主要品種也不再供過於求。因此,關注糧食安全問題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飼料糧安全上來。

4.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扶持

農業本身是一種弱勢產業,加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和“剪刀差”的存在,我國農業自我發展能力薄弱,必須通過外部輸血來恢復元氣。一方面,政府必須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制投入大量資金,以縮小城鄉差距,增強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改變當前對農業發展不利的金融政策,提高農民的信用額度,對農資貸款進行補貼和擔保,為農業投資提供優惠待遇,以促進外部資金向農業的流入,緩解農業發展中的資金緊張問題。

我國的糧食安全短期無慮,長期堪憂。因此,對於隨時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我們必須時刻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萬無一失。面對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的新變化,隻有把僅僅滿足於國內需求的“口糧農業”上升為服務於國家全球競爭的戰略產業,才能真正掌握我國糧食安全的主動權。隻有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才能保障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責編:單莞婷(實習生)、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