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我們新時期開放型經濟的戰略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也充分彰顯了我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堅定決心和信心。當前,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對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國務院研究室的工作人員,我們要認真思考新時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一些關鍵性、方向性和戰略性問題,為進一步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計獻策。
一、認清挑戰不斷、機遇不變的形勢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格局正在持續進行著大變革、大調整,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一個嶄新的世界版圖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可能陷入長期低迷,經貿摩擦將進入高發期。主要經濟體加快了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步伐,有些國家提出並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我國既面臨與發達國家在中高端產品市場的直接競爭,又面臨與發展中國家在傳統優勢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國際對我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也寄予更高期望。從國內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傳統優勢逐步削弱,新優勢尚未建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結構的任務艱巨,制約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對外開放面臨的風險增大,開放的層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
但我們必須看到,挑戰雖然不斷呈現,但關鍵性發展條件並未發生變化,發展機遇仍將長期存在:以科技進步和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會改變﹔“非零合博弈”共贏、雙贏的模式成為主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國際經濟關系的主旋律難以改變﹔我國擁有龐大熟練勞動力隊伍、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產業配套條件、成熟的投資環境,開放型經濟競爭優勢尚未改變﹔我國宏觀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經濟增長的趨勢和潛力不會改變﹔我國穩定的經濟社會體制架構,循序漸進的改革,長期平穩向好發展環境不會改變。我們能否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二、對存在的問題要心中有數
四大外部不平衡:一是對外貿易進出口結構不平衡。進出口地區結構過於集中,出口商品結構集中,高科技產品所佔比重小,貿易方式比較單一,存在著“一流原料、二流加工、三流包裝、四流價格”的問題。二是貨物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服務貿易佔比太低,現代服務業缺乏國際競爭力,貨物、服務貿易二者之間尚未形成相互促進的機制。三是對外開放利益獲得不平衡。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我國並未獲取與貿易規模相應的貿易利益。以蘋果手機為例,2009年美國從中國淨進口19億美元,我國增加值僅有0.73億美元。四是貿易規模提高和貿易條件惡化的不平衡。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貿易環境並未得到相應改善,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日益受到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
四大內部不平衡:一是國內開放存在區域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在客觀上造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二是對外開放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同地區、產業和社會階層從開放型經濟中受益程度不同,開放帶來的經濟利益並未形成良好協調機制。三是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不平衡。農業和服務業開放不足﹔壟斷產業開放程度嚴重滯后,對民營企業的放開步伐緩慢。四是國內的統一市場有待深化。地方保護仍然存在,阻礙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障礙還比較多。
取得的成績不容置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不容忽視。既不能由於當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失去歷史地、客觀地評價這個偉大進程的前提,也不能不論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仍然固守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和政策體系上。
三、對關鍵的問題要有準確判斷
新時期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形勢和所處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因此,需要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做出準確判斷:
——尚不具備改變世界格局的能力。我國正從“世界工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規則學習接受者”向“規則參與制定者”轉變,但是與發達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但是短期內還不具備從根本上改變世界格局、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實力。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是必然選擇。參與全球分工和貿易是發展中國家提升經濟實力的必由之路。發展開放型經濟並不斷提高水平,這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世界話語權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發展的主要經驗。
——經濟發展由量變向質變接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隨著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變化逐步從生產方式的轉變,向根本性的變革、向生產力創新發展,這是我們經濟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收獲。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所處的特殊階段,進一步創造良好條件,加速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
——開放型經濟要有更高的發展目標。由制造業加工基地轉變為資本、技術和人才的集中基地,向國際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向服務貿易發展,向更加重視經濟效益、質量,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技術進步、品牌培育、知識產權保護發展。
四、對比較優勢原則要適度突破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採取比較優勢策略,大力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基數增大,導致貿易摩擦多發,比較優勢的空間逐步壓縮。另一方面,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結構正在改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努力搶佔的制高點,在貿易格局上表現為出口商品結構的知識、技術密集化,對我國的比較優勢越發不利。此外,長期追求勞動密集型產品主導的比較優勢,也束縛了我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從國際貿易的實踐來看,比較優勢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其出口的獲益很難持續較長時間﹔從各國的長遠發展經驗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很難順利地轉化成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因此,我國不能將比較優勢戰略長期作為主體戰略,新時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要突破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盡快建立既符合國際貿易發展規律又順應中國國情的對外貿易理論體系。
日本在經濟起飛階段堅持推行逆比較優勢戰略,即注重促進發展和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盡管短期內不能最大化貿易利益,但從長期來看該選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一成功經驗對我國當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新時期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打破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下的國際分工模式,推進由出口導向戰略向混合戰略或者有側重的貿易自由化戰略的轉變。在發展中要更加關注產業結構調整、內外平衡、區域協調發展,要更加重視科技和人力資本,努力尋求企業、產業和政府的聯動機制。
五、要構建新時期綜合貿易利益理念
對外要力爭合理的貿易利益實現機制。要更加注重保護和擴展自身經濟貿易利益,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參與國際秩序重構,樹立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和平衡者的形象。(1)要做“負有限責任的大國”,既為世界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又採取務實、低調的態度謀求國際經貿利益。(2)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綜合平衡,既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又要兼顧開放帶來的壓力,力爭做到利益最大化。(3)要明確我國保障國家經貿利益的態度和主張。既要注重國家經貿的利益實現,也要強調國家發展利益不受威脅和侵害,更要保障未來政經局勢平穩發展、利益訴求日益優化。
對內要建立適度的貿易利益共享機制。要加快建立國內貿易利益協調與分配體制機制:(1)地區間的利益協調。要構建貿易利益區域間協調發展與分配體系,切實做到地區間的協調發展。(2)產業間的利益協調。不僅要實現制造業的對外開放,還要推動農業和服務業逐步開放。切實加強三次產業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互動。(3)不同經濟成分間的利益協調。要進一步消除制約個體、民營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和進入門檻,切實建設好服務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發展的體制機制。
六、必須更加重視進口、打好“市場牌”
必須認識到,有效的進口戰略是解決當前部分關鍵問題、實現內外貿協調發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加強進口並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戰略。進口可以增加消費者福利,促進技術進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資源在國內更有效的配置﹔還有利於實現貿易平衡,緩解貿易壓力與摩擦﹔部分資源性產品持續穩定的進口,還是實現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扭轉過去單純重視出口的做法,統一思想,做好頂層設計,從觀念、政策、政績考核等全方位進行調整。通過制定並實施科學的進口戰略,最終實現進出口協調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國經濟和強國經濟。
同時,我們更要認識到,中國這個世界級大市場是世界經濟貿易的巨大資源。(1)要打好“市場牌”,為我國爭取良好的開放型經濟發展環境。實施積極的進口戰略,將使更多的國家享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利益。要善於利用進口政策,使其不僅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增強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談判能力與協調能力,加強我國在全球貿易發展中的話語權。(2)要打好“市場牌”,真正實現以開放換開放、以市場換市場、以市場換技術、以市場換資源。要利用外資想進入我國能源、高端制造業、金融等領域的機遇,爭取在打破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限制、國外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等方面有所突破。(3)要打好“市場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增大,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都將成為中國的貿易合作伙伴,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必將增多,彼時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進口戰略是比當前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更加直接、有效和務實的人民幣國際化途徑。
七、出口要轉變思路、提高效益
首先,出口作用依舊舉足輕重。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遠未實現充分調整,內需不足的現實國情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改變,我們在思想上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當前國內形成的生產能力是以全球為市場,如果不穩定並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將有可能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勞動者失業,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穩定。繼續堅持和穩定出口,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穩定國內就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現實選擇。
其次,要改變過去扭曲的貿易政策和工具,片面要求擴大出口,以出口至上,不注重質量效益和資源保護的做法。當前出口戰略的關鍵在於提高效益,貿易結構轉型升級首先是出口的轉型升級,要通過出口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的現代產業體系。出口必須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從“政策激勵型”向“產品競爭力型”轉變,實現出口產品的二次轉型。改變我國貿易中以中低端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局面,實現中高端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貿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