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宗教和諧之美
宗教和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宗教關系和諧,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待宗教的科學態度,為做好當前一個時期的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美”是人類個體追求安寧、幸福的理想目標,是社會各界實現和諧、繁榮的努力方向,是世界各國追求和平、實現文化大同的共同心願。1990年,費孝通先生在東京“東亞社會研究國際研討會”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為文化自覺和文化和諧開創了新境界。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我國五大宗教如何進一步促進宗教內部、宗教與宗教之間、宗教與政府之間、宗教與社會之間的融合,實現宗教和諧之美,是我們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一項重要課題。
宗教和諧重在“各美其美”
“各美其美”是指不同文化要尊重自身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文化。我國五大宗教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每一宗教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宗派,每一宗派內部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宗教組織,創制了各種各樣的宗教經典和宗教儀式。以佛教為例,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后,與我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三大語系佛教。隨著歷史發展,三大語系佛教內部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派別。漢傳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信徒根據佛教經典的理解,形成了以《法華經》為立宗依據的天臺宗,以《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為立宗依據的三論宗、以《成唯識論》為立宗依據的法相宗等派別。近年來,五大宗教在加強自身建設、促進寺觀教堂和諧上做了不少工作。各宗教依據教義教規,結合社會和諧理念,深入挖掘本教思想。伊斯蘭教界開展的“解經”工作,基督教界的“神學思想建設”,天主教界的“民主辦教”,佛道教界的“講經說法”等,推動本教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教職人員培訓班,提高了中青年愛國宗教人士培養,有效改善了教職人員人才結構。根據國家宗教局部署,宗教界深入開展的“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著力加強了宗教活動場所財務依法管理,促進了宗教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各美其美”重在“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每個文明個體對自身文明進程的反思、改良和發展,“文化自覺”要有“自知之明”。進一步加強宗教界愛國人士培養,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注重宗教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宗教儀軌的修持,建設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宗教教職人員隊伍﹔進一步弘揚各宗教優秀文化,深入挖掘弘揚教義教規,辦好“講經說法”、“神學思想建設”、“天主教民主辦教”等活動,推動宗教文化促進社會和諧﹔進一步提高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深入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落實“宗教教職人員備案方案”、《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審批和等級辦法》、《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等規章制度,推動寺觀教堂管理規范化和科學化。
宗教和諧貴在“美人之美”
“美人之美”是指尊重、欣賞不同文化。我國五大宗教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為貴”的思想,並將其融合到教義教規和行為活動中。佛教傳入我國后,本著兼容並蓄思想,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入到我國文化環境中。道教秉承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堅持“慈愛和同、眾生平等”的處世理念。伊斯蘭教的“順從、服從”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基督教傳承“愛”與“和好”的思想,促使教職人員和信徒高舉和平旗幟。多年來,各宗教之間和諧共處,2011年,我國五大宗教領袖召開了《倡導宗教和諧共同宣言》,提出了堅持愛國愛教、主張平等包容、弘揚和諧理念、反對歪曲利用、發揮積極作用等五項主張。呼吁廣大信眾積極行動起來,加強合作、共同承擔、同心同德、攜手並進,踐行和諧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
“美人之美”要進一步尊重和維護宗教文化的多樣性。我國五大宗教各有所長,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宗教應本著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的原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和諧共處。要堅持宗教對話。對話是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有效辦法。當今世界,人類社會在物質層面和結構層面達成了不少共識,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精神層面,有人仍在突出或強調其區別和不同。由於不了解,不同宗教之間還存有各種“裂縫”和防范戒備心理,不利於宗教和解。宗教對話包含同一宗教不同派別的對話、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以及宗教與非宗教意識形態和主權國家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進一步推動各教打開門戶,摒棄前嫌,促進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之間、信仰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之間相互尊重,為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創造條件。
宗教和諧難在“美美與共”
“美美與共”是指各文化間互相學習、相互融合,實現文化多元。宗教是一種精神文化。在各教教義教規中,都有崇尚和平、追求和諧的思想,這些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提供了有益資源。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有許多契合之處,為淨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宗教在社會服務方面有著特殊的條件和優勢,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的和光同塵、濟世利人,伊斯蘭教的兩世並重、兩世吉慶,基督教的作鹽作光、榮神益人等思想,都是注重現世、造福社會的體現。多年來,我國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宗教發揮對外交往的優勢,為服務國家外交工作大局、兩岸和平與世界和諧貢獻了獨特力量。宗教界在弘揚宗教文化、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佛教界於2006年和2009年先后舉辦了二屆世界佛教論壇。2010年在無錫舉辦了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推動“黃金紐帶”發揮更好作用﹔道教界於2007年舉辦了以“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為主題的國際道德經論壇﹔伊斯蘭教界在印尼舉辦了“中國·印尼2010伊斯蘭文化展演”,介紹我國伊斯蘭教情況。基督教界則向全國教會發出了《中國基督教開展創建和諧教堂活動的倡議》。自2004年相繼在我國香港、美國和德國舉辦了“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我國各教還積極參與亞歐不同信仰間對話等活動,向國際社會闡述中國宗教寬容與和諧的理念。
“大同”思想是我國古代先賢對理想社會的美好夢想。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受外部震蕩和干擾也愈來愈多。在這種背景下,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促進宗教和諧,維護社會穩定上具有特殊作用。“宗教是慈善之母”。引導宗教界做好公益慈善事業。宗教界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是一種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其積極作用的有效做法,不僅為政府分擔了大量的社會工作,而且為民眾樹立了宗教界的良好形象。鼓勵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扶貧、濟困、救災、助殘、養老、支教、義診等方面發揮有益作用,為社會作貢獻。引導宗教界積極展開國際交流合作。近年來,我國宗教界已經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宗教組織見了廣泛聯系,建立了友好交流,發展了合作關系。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宗教界交流要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有利於正確宣傳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有利於挖掘和弘揚中國各宗教的真善美,達到駁斥謬論、澄清誤會,增進了解、廣交朋友的目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宗教和諧之美,美在各宗教“慈愛和同、和以處眾、和而常通”的和諧思想,美在各宗教“敬老恤孤、憐貧閔疾、慈儉濟人”的慈善思想,美在各宗教“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眾緣和合”的和平思想。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導下,我國五大宗教經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歷程,一定能夠實現宗教和諧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