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欧美,久久精品一级免费视频,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水利部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扎實做好抗旱減災工作

國家防辦抗旱二處  楊光 
2013年07月30日10: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扎實做好抗旱減災工作

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最大的理論亮點和歷史貢獻。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作了詳盡的闡述: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我國干旱災害頻發多發重發,嚴重威脅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嚴重干旱面前,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工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保障農業生產用水,努力減輕旱災影響損失,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當前嚴峻的抗旱形勢,深刻分析抗旱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強抗旱工作,全面提升抗旱減災綜合能力,更好地保障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一、嚴重干旱頻發重發,抗旱形勢愈加嚴峻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瀕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歐大陸腹地,國土面積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地形十分復雜。由於不同年份的季風、臺風進退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不同,降水在年內和年際間的時空分布差異很大。總體上呈現東南多雨、西北干旱的格局,自東南向西北依次形成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地區,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60%。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是一個干旱災害頻發的國家。有歷史記錄以來的2000多年間我國發生較大旱災約1088次,平均每2年發生一次。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用水大量增加影響,我國旱災呈現頻發和加重的趨勢:一是干旱發生的頻次增加,近20年發生嚴重干旱災害的頻率比前40年提高80%﹔二是干旱災害的范圍擴大,在傳統的北方旱區旱情加重的同時,南方和東部多雨區旱情也在擴展和加重﹔三是旱災影響的領域在擴展,旱災影響的領域已由農業為主擴展到工礦企業及城鄉居民生活等領域,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四是干旱災害的損失加劇,近年來全國干旱災害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約1526億元,約佔同期全國年均GDP的1.47%,是洪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1.5倍。本世紀以來,就有7個年份發生了大旱,如2000年全國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北方冬麥區大旱、2010年西南五省區特大干旱、2011年北方冬麥區和長江中下游大旱以及西南地區的嚴重干旱等等,干旱災害越來越頻繁,抗旱任務越來越艱巨,抗旱工作越來越趨於常態化,抗旱形勢也越來越嚴峻。

二、抗旱基礎依然薄弱,減災能力亟待提高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抗旱減災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大規模水利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我國抗御干旱災害能力穩步提升,在中等干旱年份,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據1991年以來的統計資料分析,年均抗旱澆地面積4.58億畝,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大大緩解了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供需矛盾,為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抗御歷次大旱的過程中,中央領導同志多次重要指示,並親赴旱區一線視察指導﹔國家防總、水利部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多次召開會商會專題部署抗旱工作,適時派出工作組赴旱區檢查指導,加強水利工程科學調度,及時安排抗旱經費和調撥抗旱設備物資支持旱區抗旱﹔國家防總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積極配合做好抗旱相關工作﹔旱區各地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任務,加大抗旱投入,強化工程建設,科學調度水源,落實保障措施,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全力以赴抗旱減災,奪取了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抗旱減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在抗旱減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防災減災的基礎依然薄弱,能力亟待增強。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抗旱減災工作也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近年來連續發生的嚴重干旱,充分暴露出我國水利設施抗旱減災能力薄弱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工程性缺水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大中型骨干控制性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仍然不足,配套引水設施缺乏,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在容易發生干旱的山區農村,主要依靠小水窖、小塘壩、小水庫等“五小”水利工程,水源補給單一,供水保証率較低,遇到大旱年份便會干涸。

二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農業穩定增產的水利基礎亟待加強。目前,農田水利投入不足,建設滯后,全國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很多灌區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運行效率不高﹔一些地方農村水系紊亂、河湖圍墾侵佔、河道淤積堵塞等問題十分突出。

三是旱情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不足,抗旱非工程措施亟待強化。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沒有開展墑情測報,中小河流、小水庫等水利工程缺少水文測報設施,科技抗旱手段不足。同時,抗旱預案體系不完善,基層抗旱物資裝備、服務組織等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協調聯動機制有待加強,抗旱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四是社會抗災減災意識薄弱,主動防災避災能力亟待增強。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南方地區也出現了區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現象,對社會公眾增強抗旱減災意識提出了巨大挑戰。但是,一些地方特別是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地區,由於多年沒有發生特大干旱,抗旱減災意識較為淡薄,缺乏應對抗大旱、抗長旱的充分準備,主動抗旱、積極避災能力明顯偏低。

三、切實加強抗旱工作,著力提升抗旱能力

針對近年來連續發生的嚴重干旱,必須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進一步增強社會大眾的抗旱減災和節水意識,全面提升我國的抗旱減災綜合能力。

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加大水利建設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農田水利設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等水利薄弱環節建設,著力加強灌區田間工程、末級渠系配套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解決好農田水利“最后一公裡”問題,全面增強水利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全國抗旱規劃》組織實施。2011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並正式批復了《全國抗旱規劃》。目前,水利部已組織編制完成《全國抗旱規劃實施方案(2013-2017年)》,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盡快落實投資渠道,加快推進《全國抗旱規劃》的組織實施,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綜合抗旱減災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三是加強旱情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要加快旱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增加易旱地區旱情監測站點數量和密度,爭取早日建成覆蓋全國的土壤墑情測報網絡,並進一步完善水文報旱制度,加強對江河湖泊、水庫塘壩、地下水等來水蓄水情況的監測預報,盡快形成持續穩定的抗旱信息收集、管理、報送機制。同時,加強對歷史干旱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努力提升旱情分析、預測和評估的綜合能力。

四是加強抗旱組織保障體系建設。要研究制定全國范圍的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和管理辦法,開辟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渠道,使得基層抗旱服務隊伍能夠良性發展、長效運轉。要繼續加強中央和地方抗旱物資的儲備,特別是地方抗旱物資儲備,確保抗大旱、抗長旱時的工作需求。要組織指導各地進一步修訂完善抗旱預案,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五是加強抗旱減災基礎研究。要緊密圍繞抗旱工作的實際需求,按照急用先研的原則,對抗旱減災決策支持和應急管理方面的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集中力量對干旱頻率、干旱特征值、旱情監測預警、旱情旱災綜合評估、抗旱效益評價等方面先期開展深入研究,爭取盡快實現科研成果向生產實踐的轉化,為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抗旱減災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六是加強抗旱節水宣傳教育。要加大抗旱和節水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宣傳抗旱工作成效、展示抗旱一線場景、推廣抗旱節水經驗,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的主動抗旱、科學抗旱的積極性,強化社會大眾的節水意識,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抗旱、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

總之,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抗旱工作,從根本上增強抗御干旱等自然災害能力,更好地造福人民、惠澤民生,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水利保障! 

(責編:單莞婷(實習生)、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