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06: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在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實際行動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展現出立志于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開門見山,竹林環抱。在“兩山”理念誕生地浙江安吉,來自韓國的崔承夏已經經營木制品生意多年,見證了這座山城的綠色發展。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崔承夏說,在自己居住的安吉上墅鄉,以前有一些造紙企業、水泥建材企業和礦山,對生態環境有一些破壞。“如今,綠色環保型企業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相信未來這里的綠色經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從重慶市區出發,驅車約6個小時進入巫溪縣。這個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縣城,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來自比利時埃諾省農業與農業工程中心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專家塞爾內爾曾在這里工作。“我第一次到巫溪時,那里還是中國典型的偏遠地區。現在,當地已經發展成為著名的‘綠色生態馬鈴薯之鄉’和生態旅游勝地。”巫溪在走出生態困境、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留住了生態之美,令塞爾內爾驚嘆不已。
10年間,中國生態底色不斷擦亮:祁連山經歷“史上最嚴”整改,實現由“黑”到“綠”的底色之變;鄱陽湖水域江豚由2017年的457頭增至2021年的700余頭;全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葡萄牙新絲路協進會主席費爾南達·依列烏認為,中國大力推進綠色發展,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在中國生活了20余年的烏拉圭作家羅維塔對此深有體會。“首都鋼鐵公司曾經的廠址,現在成了環境優美的冬奧園區;北京的大街上行駛著許多電動汽車,配套設施也日益完善。”在他看來,中國的環境治理成效顯著,民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圖景,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實踐收獲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先后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最早提出“綠色GDP”概念的學者之一、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為,“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席埃里克·索爾海姆表示:“中國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展現出立志于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與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態環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在洱海邊散步,是美國人林登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之一。十幾年前,他在游歷了許多國家后,最終選擇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鎮定居。清澈的湖泊里水草搖曳,一群群水鳥嬉戲覓食。看著眼前秀美的洱海風光,林登感嘆道:“保護濕地生態,在中國有了更多共識,相關法律保障也日益完善。”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從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綱領性文件,到制定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再到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一系列重要制度……10年來,越織越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
今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中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也即將在中國武漢舉行。與中國高校開展了多年研究合作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進化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知名鳥類遷徙生態學家特尼斯·皮爾斯瑪表示:“中國嚴格且有效的保護措施,讓濱海濕地恢復生機,中國為全球濕地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曾經是“退海之地”的山東東營綠了起來,給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留下深刻印象。“當地通過建設生態林場、濕地公園等,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吸引了很多野生鳥類棲息。”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曾多次來華參觀考察的埃及共產黨總書記阿德利對此深有感觸:“中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大量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這些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與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態環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玻利維亞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副主席赫拉爾多·加西亞表示,玻方非常關注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如果每個玻利維亞人都參與植樹造林,那我們就將擁有數以千萬計的樹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有利于從根源上化解生態環境危機。”加西亞認為,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中國的理念和實踐為玻利維亞等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韋斯利·道格拉斯多次赴華考察碳交易市場建設經驗,這讓他格外關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的內容。“2015年,非洲碳交易所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正式成立,中國為非洲碳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服務。”他強調,中國的環保理念、技術和經驗值得非洲學習,中國正幫助南非及非洲多國應對氣候變化,助力非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塞爾內爾正在同中國和南非的科研團隊合作,致力于向更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科技人員提供綠色農業相關培訓。道格拉斯十分認同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有關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內容。“中國把綠色技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使農業發展日益智能化,有助于推動農村和農業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更大貢獻。”
2014年以來,比亞迪巴西公司在巴西圣保羅州坎皮納斯市和亞馬孫州馬瑙斯市先后建立3家工廠,業務涵蓋太陽能發電、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巴西因斯珀教育研究所專家、圣保羅市交通局前局長塞爾希奧·阿韋列達說,中國企業為巴西市場提供節能減排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同時,還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中國在綠色發展和實現碳中和等方面的努力和開拓精神,“將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馬德里、曼谷、開羅、約翰內斯堡10月23日電 記者俞懿春、張朋輝、顏歡、劉慧、黃培昭、鄒松)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4日 06 版)